汉语动词语法化的机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语言学论丛(第28辑)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讨论汉语动词语法化的进程说明动词句法和语义演变的机制。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汉语和印欧语语义演变的特点和异同,以及导致两类语言选择不同的演变渠道的诱因。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0 引言

      一个词语法化的体现是它的语义功能从表示具体的概念演变成表示抽象的概念的过程(参看Meillet 1912)。汉语跟世界上许多其他语言一样常见的经过语法化的词主要有两种:名问和动词。本文将主要探讨动词语法化的过程,诱因和机制。在过去十几年中,西方的学者主要以印欧语中表示情态、语态和动态的词为语言基础,就语法化的问题有过不少专论(Heine和Reh 1984,Heine等1991,Heine 1993,Hopper和Traugott 1993,Bybee等1994,Harris和Campbell 1995,Giacalone Ramat和Hopper 1998,Traugott和Dasher 2002,Heine和Kuteva 2002)。他们探讨句法和语义演变的不同机制,发现句法演变的主要机制为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Analogy);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是隐喻(Metaphorical Extension)、指称推理(Inferencing)和说话人的主观意念(Subjectification)。近几年来,国内的学者也对语法化的问题注意得越来越多。虽然还没有很多专著,但已有不少文章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梅祖麟1981;刘坚等1992;刘坚等1995;李纳、石毓智1997;张谊生2000,贝罗贝、吴福祥2002;吴福祥,2002;蒋绍愚2000,2003)。这些文章似乎是想通过讨论汉语不同词类的发展虚化(注:“虚化”(abstraction)是从一个词的语义角度看它的发展演变;而“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是从一个词的句法功能看它的发展变化。实质上这两个术语说的是一个语言现象(参看Meillet 1912,Sweetser 1988)。)说明汉语语法化的过程。

      为了发掘汉语动词语法化的规律,本文将综合中西方研究的结果,通过考察、研究、总结汉语25例动词虚化的过程(参看表1),说明汉语动词演变的趋势,它跟印欧语同类词演变的异同,以及产生这些异同的诱因。

      表1 25例动词语法化前后的功能

      语法化前

      语法化后

       范例

      动词动态同

       着、过、在、了

      动词使动词

       令、使、叫、让

      动词助动词

      能、会、得、可以

      动词介词

      把、将、被、比、连

      动词连词同、与、和、及、共、跟

      动词副词还、就、(连)

      有一点应该说明,就是表1里所列动词并不是汉语所有经过虚化的动词。这里选用的仅是笔者调查过的或者是其他学者分析过的。表1举出六种动词语法化后的词类,其中表示动态的词和介词应该是以往考证最多的(太田辰夫1958/1987;王力1958/1980;Li和Thompson 1981;Bennett 1981;梅祖麟1990;Peyraube 1994,1989a,1989b,贝罗贝1989;Xing 1994,2003;Sun 1996;蒋绍愚1997;石毓智、李纳2001;等等)。我们从这些研究结果看汉语介词和动态词的语法化似乎都要经过两个阶段:动词→连动词→虚词。

      相比较,以往对汉语的连词、副词、使动词和助动词的发展演变,研究得比较少。除了50年代的一些研究外,近期可以看到的也不多(Peyraube 1988,1996,1998;刘坚、贝罗贝1992;杨荣祥1998,Xing 1999;张谊生2000;江蓝生2001)。这方面的研究少的原因可能是要研究这几类词的演变最主要的是需要研究它们的语义演变过程,而国内对汉语语义的研究好像一直没有对句法的研究进展得快。除了语义,要研究连词、助动词和副词都离不开对语用和语境的研究。由于目前我们对语用和语境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所以比较难深入考察上面提到这些词的发展规律。本文除了从句法的角度,也试图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探讨汉语动词演变的趋势。

      1 句法演变

      1.1 句法演变过程

      汉语动词句法演变的过程好像跟连动结构是分不开的。最早在西方谈及这两者关系的是Li和Thompson(1973)。他们提出汉语的连动结构跟语序的演变有关系。后来贝罗贝(Peyraube 1988)、梅祖麟(1990)和孙朝奋(Sun 1996)以介词“把/被”和动态词“了”等词为例说明连动式是这些词语法化的必经之路。本文提出汉语动词的语法化都要经过连动这一阶段。此外,动词的功能是从句子的主要动词演变成次要动词,继而又演变成虚词的。

      通过考察表1中25个动词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发现它们主要经过三次重新分析的阶段。这里所说的重新分析指的是“某个或某些句子成分在句法功能上发生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从表层结构是看不出来的”(Langacker 1977,Harris和Campbell 1995)。第一次重新分析是在句源的基础上产生的连动结构(注:关于连动结构的定义,以往有不少学者探讨过。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Steward 1963,Bamgbose 1974, 1975,Sebba 1987,Baker 1989,Lord 1989,Lefebvre 1991。至于连动结构产生的时间可参看张之强1987,Pulleyblank 1987,Peyraube 1988。他们推测连动式可能产生在战国晚期或者汉朝早期。):

      句源结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