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虚化的两个平面

——兼论今文《尚书》副词的来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钱宗武 汤莉莉 扬州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长江学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实词虚化就是实词的词汇意义不断弱化语法意义不断强化的过程。这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对今文《尚书》副词形成动因和演变机制的考察研究,以期归纳总结文献语言实词虚化的规律。

      汉语中副词很早就形成了独立的词类。甲骨文中就有了一定数量的副词。今文《尚书》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副词系统,副词凡153个。其中,复音副词13个,单音副词140个。通过穷尽性地逐一分析今文《尚书》的副词语例,综合王力先生、胡裕树先生、周秉钧先生、杨伯峻先生和何乐士先生等诸位前辈学者对副词的分类,我们把今文《尚书》的副词分为九个类型:情态副词、关联副词、时间副词、表数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和表敬副词。下面列出今文《尚书》中的所有副词(按音序排列),括号内标明其用法及使用次数:

      必(情态1)、比(情态1,时间1)、毕(范围2)、别(情态3)、并(范围6)、不(否定281)、常(时间2)、崇(程度3)、初(时间5)、徂(时间1)、大(程度39)、达(范围1)、殆(程度1)、单(范围1)、诞(程度6)、荡荡(情态1)、典(时间3)、笃(情态3,程度1)、毒(程度1)、断(情态1)、断断(情态1)、端(关联1)、多(程度10)、凡(表数1,范围3)、反(语气1)、方(范围6,时间2)、棐(否定1)、匪(否定1)、非(否定42)、分(情态2)、否则(关联3)、敷(范围7)、弗(否定48)、复(表数1)、敢(表敬6)、刚(情态1)、赓(情态1)、共(范围6)、姑(时间2)、古(时间5)、汩(情态1)、呱呱(情态1)、浩浩(情态1)、恒(范围1)、弘(程度1)、洪(程度2)、皇(程度2)、荒(程度1)、即(关联2,时间2)、既(时间,语气1)、疾(时间2)、极(范围1,程度2,时间1)、及(情态2)、夹介(程度1)、将(时间5)、交(范围1)、简(情态1)、皆(范围8)、介(情态1)、今(时间61)、尽(范围7)、敬(情态1,表敬18)、旧(时间3)、具(范围2)、厥(语气1)、俊(时间2)、孔(程度3)、劳(情态1)、乱(情态2)、屡(表数3)劢(情态1)、懋(情态3)、弥(时间1)、面(情态3)、勉(情态1)、昧昧(情态1)、明(情态11)、末(时间2)、乃(关联115,时间4,语气1)、难(情态2)、农(情态2)、旁(范围1)、丕(关联5,程度11,否定2)、丕乃(关联3)、丕则(关联1)、其(关联21,时间27,语气68)、岂(语气1)、勤(情态7)、钦(程度2,表敬1)、日(时间4)、如(关联1,语气1)、若(关联15)、善(情态2)、少(程度1)、尚(关联8,语气9)、尚迪(关联1)、尚猷(关联1)、矧(关联3)、慎(情态4)、时(情态5,时间1)、始(时间3)、试(情态2)、庶(语气2)、率(情态3,范围1)、肆(情态1,时间11)、斯(关联4,范围1)、同(范围1)、罔(否定36)、往(时间2)、惟(关联5,范围38)、未(否定12)、无(否定86)、勿(否定19)、翕(情态1)、悉(范围4)、昔(时间5)、遐(时间1)、先(时间1)、咸(范围20)、相(范围5)、屑(范围1)、协(情态3)、新(情态1,时间3)、胥(范围17)、飏(情态1)、易(情态1)、亦(关联55)、肄肄(情态1)、彝(时间1)、一(范围1)、翼(语气2)、义(语气1)、已(时间1)、淫(程度2)、庸(关联1,时间1)、永(程度2,时间17)、用(关联14,时间3)、攸(关联5)、犹(关联4)、有(表数1)、又(表数19)、允(情态4,时间1)、在(语气1)、哉(时间2)、赞赞(情态1)、则(关联37)、肇(情态2,时间2)、祗(表敬4)、职(语气1)、终(时间2)、自(情态5)、兹(关联2,程度1,时间6)、作(关联5,时间1)。

      副词的来源和演变机制是复杂的。今文《尚书》140个单音副词由实词引申虚化而来的有82个,由实词同音假借而来的有49个,引申兼假借而来的有7个,用本义者2个。实词词义抽象化是今文《尚书》副词的主要来源,另外,今文《尚书》中亦有许多副词源于实词的同音假借。古汉语单音副词源于实词,其演变过程就是两种形式:引申和假借。二者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词汇意义范畴和语法意义范畴。实词虚化就在这两个不同的平面上层开。前者是在语义平面上,词义不断抽象化,引申转化而实现实词虚化;后者是在语法平面上,通过同音假借,实词的功能语法化而实现虚化。

      1、语义平面上实词语义的虚化

      实词的虚化在语义平面上是一个历时的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从一个词义引申点到另一个引申点,源与流不断地延续衔接。实词虚化为副词后,虚化进程并未中断。实词语义虚化实际包括三个阶段:实词向半实半虚的副词转化;副词内部词义稍虚的小类向词义更虚的小类转化;半实半虚的副词向完全的虚词诸如介词、连词转化。

      1.1 实词向副词转化

      今文《尚书》中部分副词源于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词义虚化。有些属于实词本义的直接引申虚化,有些属于实词引申义的间接引申虚化。

      1.1.1 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

      这种实词语义虚化的路径是由实词的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

      名词本义直接虚化为副词。例如:

      典,《说文》:“典,五帝之书也。”“五帝之书”为常宝之书,故引申虚化为“经常”,用作时间副词。《周书·康诰》:“封,勿替敬,典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清代孙星衍疏《康诰》曰:“《释诂》云:‘典,常也。’言往就国,勿替其敬,常听我诰,则汝用是殷民世享其国矣。‘典’字下属为句,《酒诰》‘典听朕教’,又云‘汝典听朕教’,又云‘汝典听朕毖’,正与此同。”(《尚书今古文注疏》页372)

      末,本义是树的末梢,树的末梢是终了之处。由其名词本义引申表时间之“末”。《周书·召诰》:“王末有成命,王亦显。”《词诠》:“末,时间副词,晚也。”

      时,《说文·日部》:“时,四时也。”本义为名词,引申虚化作时间副词,有“经常”义。《古汉语虚词类释》认为“时”之“常”义“似由‘时节’之义引申虚化而来,时节有常,故‘时’得以训‘常’。”(页493)《周书·康诰》:“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时,即“时时”、“时常”。

      彝,《说文·糸部》释为“宗庙常器”,《说文解字注》:“彝,本常器,故引申为彝常。”“彝”由其本义引申虚化作时间副词,表示“经常地”。见于《周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尚书正读》:“彝,常也。”(页17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