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在讲述什么?

——从一个栏目的成长看媒介传播形态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新闻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一季度收视分析报告暨节目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以平均收视率、时段权重、频道权重、客观指标、专家评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讲述》综合评价指数为61.78,位居央视十频道的第三位。

      自2001年7月开播的《讲述》,节目收视率已列居央视十套第一名。《讲述》以超常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引得传播业界人士纷纷称奇,并产生了新的疑问:这个节目为什么表现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成功反映出哪些电视节目运作的基本规律?

      解读之一——传播理念:充分把握住大众话语权,奠定节目成功的社会受众基础。

      按传统的文化视点衡量,《讲述》表现的文化价值观显然和精英文化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它选择了抓大众,而不是抓小众;虽然都是大众文本,但它的受众和其他各种流行的电视节目文本的受众天然地区分开来。因此,从受众的接受心理上,可以看出,这个节目的最大特征在于抓住了大众话语权,给精英文化代表提供了可以分享的大众情感的表达文本。

      在电视传播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作为电视节目的文本,它没有完全采用电视化的手段,也没有刻意体现电视化节目的特征,而是选择了以演播室里一对一的人际谈话为主体,以相关的画面叙述为补充的话语叙述形态,画面功能相对弱化;其次,没有一个名主持人来为栏目增光助阵;节目选题也基本上都是一些寻常人,没有名人名家明星来为栏目添彩,但是节目却脱颖而出。

      《讲述》紧紧把握住大众个体的特性表达,节目的报道主体都是普通的大众人物,他们的出现表明节目的话语权的中心在下移,这体现了媒介的草根情节,也让观众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读之二——充分把握话语表达的形态优势,张扬媒介的特性和优势,放大了电视同期声的效果,把它作为推动节目叙述结构的主导力量,并最终用它来形成节目的形态。

      《讲述》偏重于广播特性和效应,同期声的功用在《讲述》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讲述》中,每个选题,每个人物,都体现出了“新闻的故事化,故事的人物化,人物的情感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而这也是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趋势和规律的表征。

      电视节目形态因此平添了一层广播化的色彩。正是这种色彩,让人们看到了电视利用广播优势的潜质。而这种潜质一旦为电视所借鉴,就迅速发展成为电视本体的传播优势。

      在现在的一些节目文本中,已经开始表现出这样的创作倾向,如《爱的变奏》、《小镇谎言》和《教室里的罪恶》等。尽管它们是部分段落里体现出了这样的内容,但是,蒙太奇的叙述无疑让这些文本具有了更大的张力,它使电视叙述的能力更强,使电视节目更具有美感和审美咀嚼的含量,也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生命力。

      解读之三——只有把握住了社会的神经,着力调动了社会情商,才能让电视文本成为有生命力的传播介质,才能激发出受众长久的关注力。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电视传播本身的职能也在从文化传播更多地转向娱乐和信息的传播上。这样,媒介自身忽略的东西恰恰成为新的传播格局下观众的收视期待。这样的空白由《讲述》这样的节日发现填补,也说明我们的电视传播还需要更多地撇清浮躁的泡沫,给社会一个情感阀。唯其如此,大众对媒介的忠诚度相对才会比较高。

      《讲述》本来是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的附属节目,是一个做道德节目的栏目,但它的传播形态和定位显然不同于《道德观察》立足于道德法理层面的表达,而是在当初定位时、就把目光锁定在情感上,因为要想实现传播道德的宗旨,没有感情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讲述》在传播道德的同时,十分注意充分开掘社会的情商资源。大家都认为,在当今这个节奏很快的社会,任何人,不管他的社会地位有多高或多低,也不管他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意志力有多么坚强,他总要去寻找一个可以讲述或者倾听的角落。这个角落可能是自己的家庭,可能是自己的朋友,也可能是某一个夜间的电话,作为电视,这个角落就是《讲述》……《讲述》把握住了自己讲述的形态和个性基调,演播室里同期声的直接表达和主持人的倾听姿态,构成了节目表述的主体元素。

      解读之四——作为叙述类节目,要体现内容情感的感染力,需要把握好细节、情节和情境的联系和转换关系。

      《讲述》的多期节目文本都告诉我们同一个答案:作为叙述类节目,要使故事具有个性化,具有情感的冲击力,讲述故事的着眼点就不能不放在细节上和叙述的情景和情节的有机统一上。只有把与故事结构相关的细节展开了,只有在展开的过程中把观众带入到叙述的真实情境中,观众才会发现情感的涓涓细流,才能感受到人物讲述的人文美的力量。因为,只有进入审美情境注意状态的主体,才是真正的审美主体。

      和时下大部分叙述类电视节目采用情景再现或模拟拍摄的操作相比较,《讲述》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的则是用写意代替写实的拍摄手法,它体现出的美学追求就在于用局部的主观形态的画面的美彰显叙述形态本身具有的整体的真实的美。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讲述》较好地把握了社会大众对媒介的情感补偿的要求这根神经,在叙述过程中充分把握情感形成冲突的过程,让人们在不平衡的话语语境中领略到另一种情感上的平衡,一种对他人生活和情感进行心理分享和干预的快感。

      解读之五——在资讯和娱乐化形成的新传播时代,叙述形态类的节目文本并不是弱势形态的传播文本。它有深厚的节目形态孕育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