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近些年学术界讨论的前沿性热点问题,出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究竟热到什么程度,讨论了些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似乎并不是很清楚的。本文依据维普、万方、中国期刊网、人大复印资料、CALIS联合书目这五大数据库,以及一些著作论文集等,对1995年到2002年的网络研究作了一番梳理,归纳出下列八个主要问题。(注:1995年互联网商业化发展的一年,这一年网景等四家公司公开上市。同时尼葛洛庞蒂的《数字生存》一书出版,这标志着对互联网理论认识的开始。)
一、虚拟问题
1.对虚拟的哲学认识 思维说: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虚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1](P25-28)构成说:“虚拟”特指用0-1数字方式去表达和构成事物以及关系,具体地说,虚拟是用数学方式去构成这一事物,或者用数学方式去代码这种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与现实不同但却有现实特点的真实的数字空间。[2](P57)存在说:虚拟是同现实“实在”相对应的表示存在方式的概念,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3](P31-32)符号说:“虚拟”即是符号化,符号化是人创造意义生存的活动,与之相联系,“虚拟”生存就是作为人的文化生命存在的意义符号生存。[4]
与虚拟相关的一些概念有:虚拟世界,是指虚拟技术设施载体中的信息世界,“是由现实世界、人、计算机网络等共同建构的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5](P43)虚拟现实,是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实现的数字化仿真效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6](P40-42)虚拟现实是一种运用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体验假想的现实感觉的系统……是电子象征物,是以信息形式再现的现实。[7](P28)虚拟实践,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的在虚空间使用纯符号手段进行的活动。[3](P33)
2.虚拟的形式 对实存事物的虚拟,即对象性的虚拟或现实性的虚拟;对现实超越性的虚拟,即对可能性或可能性空间的虚拟;对现实背离的虚拟,一种对现实而言是悖论的或荒诞的虚拟,即对现实的不可能的虚拟。[8]
3.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一些学者认为虚拟是与现实相对立的,现实性范畴出人意料地变小了,统一性原则无可奈何地破缺了,哲学正面临着一个从现实向虚拟的巨大转换,这将是我们时代哲学所发生的最为巨大的历史性转换。这一哲学框架的转换是时代转换的映现,是一个客观的不可逆的态势。[8]虚拟实在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是既虚又实的存在,是超越时空的存在,是既非物质又非意识的存在,它与传统物质范畴存在一定矛盾;虚拟实在改变了传统实践观的基础、立足点及活动方式,构成了对传统实践范畴的巨大冲击。[9](P56-59)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虚拟并非是与现实对立的。作为思维形式的虚拟首先是对现实的反映,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超越现实。因此,虚拟不是使现实性的范畴变小了,而是人类通过虚拟不断拓展着现实性的空间,尤其是“数字化方式构成”的虚拟更是极大地拓展了这个空间。[10]
二、网络主体问题
第一,网络对主体发展的正效应:首先是增强人的主体性。实践手段的智能化带来的劳动方式的分散化、小型化和多样化。实践的超地域性带来的自由交往和虚拟性带来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的提高等。[11]知识化、信息化的实践客体提高了人的学习兴趣和自觉能动性。创新性的实践结果激发了人们的挑战性、竞争性、创造性。[12](P134)网络使生活越来越审美化,使每个人都能从事艺术。[11]其次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改善人的主体状况。人与人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将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环境。人与自然在工业社会中损坏的关系得以修复。人与自身的反思关系得以加强。[13](P43)
第二,网络对主体发展的负效应:突出表现为对人的主体性的侵蚀。首先,在主观性膨胀、多元化价值之下,主体批判性缺失[14](P36-38)。其次,信息基础造成非人化倾向导致的人丧失主体性的负效应,抽象化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和淡薄,非线性思维造成对客体无力把握。再次,导致网络人格的双重性和人格分裂,[12](P134)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增强世界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着重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规范网络伦理。并加强网络技术的人性化要求。[13](P43)
三、网络伦理
网络伦理一直是网络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已有不少研究者对网络伦理的研究现状作了很好的综述。(注:详见王路军的《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前沿》,2000年第14期),该文综述了网络伦理问题的各种表现、产生的现实根源以及提出的具体思路。王正平的《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0期),该文介绍了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计算机伦理学成立的理由;计算机伦理学的理论基础问题、基本原理和原则、计算机伦理学与职业伦理学的关系;计算机伦理学的现实道德问题;西方计算机伦理学职业伦理的制定的规范。朱富强的《“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伦理问题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6期),该文综述了网络时代经济伦理的新内涵新困境及其解救之道。另外,严耕、陆俊的《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梁俊兰的《国外信息伦理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则评述了国外的网络伦理研究。)本文只就上述论者没有涉及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整理。
第一,网络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从技术角度来看网络道德,它具有智能性、隐藏性和危害的严重性等特征[15](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