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时代职业传播者的新型传播能力及其培养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原文出处:
新闻记者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传播环境的网络化变迁使传播者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知识结构的又一轮优化和能力素质的崭新重塑,成为新闻工作者队伍从个人到集体都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课题。职业传播者把握未来的出路,在于及时有效地培养、塑造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传播能力——多媒体传播能力。

      一次次传播科技为人类不断创造、积累着各式大众传播媒介,这为传播者多媒体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到第四媒体的兴起,由于其革命性特点之一就是多媒体性,这就彻底地把传播者的多媒体操作、驾驭能力提上了议事日程。

      多媒体传播能力是一种崭新的复合型能力

      职业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暗合机器工业大生产的特征,呈现出相对固定在某一个工种或工序上纵深发展的态势。受媒介品种严格区分的行业观念影响,在我国媒介组织里这种发展态势建立的是“口”字型单一传播能力模型,而西方发达传媒则受双媒体报道等机制作用基本形成了“吕”字型扩展式模型。今天,传播科技、传播组织和传播事业最新发展所产生的变革性力量,正将传播能力纵深发展态势修正为宽广发展态势,强烈要求并内在支持职业传播者借助网络媒体搭建最新的“品”字型复合能力模型——多媒体传播能力模型。与强调传播者社会活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新闻敏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传统能力范式相比较,职业传播者能力结构的现代版本,突出强调多媒体能力——懂电脑操作,掌握多媒体技术,能够熟练而快捷地搜集、发送、处理各式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音频等材料,其中也包括由这种多媒体能力内定的多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能力——在扎实掌握母语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

      比较传统方式和多媒体新方式开展传播活动的差别(见左表),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传播活动发生了新变化,因而使得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在包容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新内涵。第一,信息采集具备了新工具和新形式。计算机网络作为新的信息采集工具,使得诸如三W数据检索、新闻组、BBS等线索搜集新形式和E-mail等采访新手段层出不穷,传播者的能力要求全方位看涨。第二,信息处理出现了新变革和新思维。由于网络信息内容制品呈现反传统的结构方式,其典型结构理论上趋于无限开放,在可控范围内也表现为高度的可发散性,所以解码与制码的过程都可以有选择地非线性进行下去。从制码过程看,要完成一个网络信息内容制品,需要将传播内容合宜地分解为各种文本单元,再将这种文本单元组合成超文本或超媒体结构,就是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直至影视文本,而且,由于新闻信息间是非线性链接,网络受众可以不受限制地点击与报道有关的关键词,转到自己想看的内容上去。(注:郭天一:《编辑记者要具有复合型业务素质——网络发展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探讨之五》,《新闻与成才》2000年第7期.)这就对传播者提出了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范式转换的新课题。第三,信息发布增加了新功能和新要求。这种新功能就是网络媒体最抢眼的互动功能。它的出现,进而将职业传播者的“势力范围”拓展到以往主要由技术性人员或技术设备所承担的信息发布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环境下传播者传播能力的链条延长了,要求也相应翻新加重了。

      

      多媒体传播能力代表了职业传播者的未来

      新生的数字化网络媒体历史地为传播者多媒体传播提供了统一平台,培养和塑造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传播能力,是媒介环境、媒介组织、媒介中的人力资源三者互交互动的必然结果和价值要求。

      第一,日新的技术力量推动的媒介环境整体变迁,为现代新型职业传播者提供了才能表演的总剧本、总舞台和总背景。

      以数字压缩和传输技术为内核牵引的信息通讯技术催生了“第四媒体”。而0和1二值数字,又为原本互不相关的媒介实现融合提供了统一的内在的工具。这种工具造成了从根本上打破传播分业、消解媒介产品界限的技术融合力量,使“计算机和电视机、电脑和电话的位置发生交错,功能可以替代”(注:殷晓蓉:《全球媒体兼并:本质特性何在?——从20世纪90年代初时代-华纳的合并说起》,《新闻记者》2003年第2期.),各种媒介之间的融合——更多的是传统媒介向网络媒介的融合,成为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规律所及,在多个层面产生了同化趋势:一是网络的同化,即广电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一体化”;二是终端的同化,即“电视、电话电脑化”、“电话、电脑电视化”以及“电脑、电视电话化”的“三电一体化”;三是,网络和终端的同化必然会影响到网络所承载、终端所呈现的传播内容在样式、结构、编程等方面产生某种程度的同化(注:吴信训:《21世纪有线电视网络节目新形态研究》,《电视研究》2000第8期.)。手机的功能发展就是以上同化趋势的最好注脚。随着不断的技术升级,个人手持式移动终端通信设备的功能趋向于综合一体,当下技术最为先进的第三代(3G)通信“体现了广播电视、无线通信、计算机技术及业务的全面融合”。(注:迟立国:《开展互动移动式业务 力创广电分工新格局》,《广播电视信息》2003年第1期.)

      由国家“十五”计划制定、党的十六大重申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的宏观政策,则在实践层面给媒介环境的更新换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尤其是,传媒多媒体联动与兼营、跨媒体跨行业发展等深层次问题,为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业者和社会人士所思考与讨论,形成了良好的内外部话语空间,传播主体正在为多媒体传播自觉自为地开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活动,为其外在运作积极构筑内在的支持条件。配合新的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世界范围或一国范围的多媒体传播实践从无到有,由虚达实,显示出巨大潜能与新鲜活力。外在规定未来传播者形象与努力方向的,正是这种作为环境因素的人类多媒体综合传播大趋势、大背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