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一种思想学说,道家哲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人生观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道家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人生,而这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又突出地体现在审美的超越之中。可以说,在道家那里,自由的人生也应是审美的人生,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是内在地和谐统一,密不可分的。 一 人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只是与儒家等派不同,道家的人生哲学有着自己的一个鲜明特色,这就是它主要不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而是着重从更加广阔的宇宙的、自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生。实际上,道家虽然建构了系统的形上学本体论,但其本体论是与人生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形而上的本体不仅是外在的自然世界的“本体”,同时也是一切社会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原始最终极的根据,这种本体观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典型的致思模式,即“天人合一论”。它表明了道家哲学并不是以自然的本体论和纯粹的科学知识为追求目标,而是以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开发和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最终的形上学追求的。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第四十八章),正是明确宣示了道家哲学重“为道”轻“为学”的这种思想特质。 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了人生问题。就老子和庄子而论,“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却从主体透升上去成为一种宇宙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的关系,扣得紧紧的,……在庄子,‘道’成为人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1 〕因此,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也较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至为巨大。 1.批判现实人生的异化。道家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真相与人的异化的揭露和批判基础上的。老子、庄子可以说是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早认识到异化现象并发出了反异化呼声的杰出思想家。 道家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社会现实采取激烈的批判和否定态度,把现实世界看作是违反自然、桎梏人生的污浊世界。老子指出,人类社会充满了不平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而且,频繁的战乱和暴虐的统治使民生如草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扬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战争和权力不仅残害了生命,而且扭曲了人性。面对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财富的积累,人性中的罪恶如自私、贪婪、狡诈等也日益膨胀了,人们终身忙忙碌碌疲于追名逐利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人为物役”的状态,迷失了人生的真正归宿所在。 除了荆棘丛生的险恶社会环境违逆人的自然本性、桎梏人的自由之外,还有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宗法制度的仁义道德,也是钳制人性的枷锁。道家认为,仁义之道在远古的时候,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人与人相处,虽不知仁义之名,却无时不行仁义之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破坏了原有的纯真的德性。而正是在失却了浑然未分的自然道德、背离了人的自然生存状态之后,人们才又为自己制造出种种人的礼法制度和仁义道德,这就是老子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三十八章)的异化现实。这些人为的法礼制度和仁义道德不仅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而且戕害了人的心灵和自由。对此,许许多多的道家代表人物都曾予以沉痛的揭露和坚决的否弃。 2.高扬个体生命的价值。道家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现实人生的批判,其主要的目标指向是为了高扬个体生命的价值。特别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格外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及其价值,他对社会的批判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角度出发的,目的就是要保护人的个性、寻求个人的价值,使个人在种种现实的人生困境中解脱出来,获得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道家的人生观与儒墨两家的人生观之间一个显著区别,就体现在如何看待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上。儒墨两家都十分强调个体对群体、社会的责任,以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群体利益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尺度,如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墨家推崇“兼爱天下”的人生追求,而道家则要求无条件地肯定个体生命的意义,反对用群体来淹没个体,反对用仁义道德、纲常名教来扼杀个体生命,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蓬勃超迈的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庄子主张人应该有“独志”(《庄子·天地篇》),应成为“独有之人”《庄子·在宥篇》),就是主张人应有不同凡俗的独特之志,成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超越世俗的价值取向的“真人”、“至人”。老子的毅然归隐,庄子的“终身不仕”、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这些道家思想家们所体现的风骨凛然、清介淡泊的隐士作风和人生态度,正是对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个体的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3.追求自然超越的人生境界。道家批判现实人生的异化、高扬个体生命的价值,最终是为了展示和实现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所谓人生境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它不仅指人的创造所包含的可能世界,更侧重指理想化的精神意境。关注人生境界问题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然而各家各派所追求的精神意境又各不相同,儒家追求道德“至圣”的境界,佛家追求宗教“涅槃”的意境,道家则追求自然超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