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随着意识与存在关系两条哲学认识论路线之争,美在心在物之争也继续了千百年。本来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思想的诞生,已为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解决的线索,可是由于思维的惯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美学,依然是相当普遍的方法论倾向。在我国,认为审美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意识活动,这一观点在美学界仍占统治地位。 美并不是客观实在,不是对象固有属性的主观反映或映象。审美作为精神消费活动,美感作为主体对对象的感受、体验,是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表现。美作为价值判断的形容词,用来指称功利感还是形式感,取决于主体成长的水平和心灵意向的变化。一般地说,在古代,无论中外,美的概念均用来指称真或善,而只有现代,才用来指称形式感。因为在早期,当人类把保证个体和族类的存在作为生存的主要目的时,是不可能把美这一最高评价方式加诸到别的对象上的。在现代,用美来指称形式感,不仅是审美活动的实际表现,也是衡量美学观进步性的尺度。 谁也无法否定审美有赖于客体作用这一事实。但审美对象与主体究竟是一种认识性的反映关系,还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关系,是当今美学观念的根本分歧。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研究上的最大贡献,是指出“美是生活”这一命题,但他的最大失误是认为“美在生活”,从而得出生活美高于艺术美的结论。造成车氏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一个直观唯物论者,遵循认识论的思路,用反映论的观点研究美学问题。而我国美学界对车氏的批评,仅仅认为他的思想缺乏辩证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多数学者认为,审美固然是反映,但作为意识活动,已实现了由感性向理性的能动飞跃,艺术创作,就是把这种具有超越性的审美意识加以物化,因此,艺术美既来源于生活美,又高于生活美。 我认为,能动反映论者的观点虽然比车氏的思想多了一重辩证性,但只要坚持认识论的思路,认为审美是一种反映活动,他们就不能从根本上驳倒车尔尼雪夫斯基。因为即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必须承认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从而必须承认车氏“美在生活”的结论,如果他们既坚持认识论的反映论思路,又不想在认识论上犯二元论错误的话。 其实,如果承认马克思所说审美是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消费,属于价值范畴,提出美在何处这一问题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如果承认美感是一种感受、体验,美是对这一感受体验的主观评价,就可以否定审美是意识活动、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活动的结论。 如果认为美在生活,审美是一种反映活动,请问:审美为什么是一个历史过程,太初的人类为什么没有这种反映?在审美的演变历程中,丑为什么会成为美而美亦可转化为丑?为什么在晚近时期人与大自然可以形成审美关系,而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它只有恐惧与尊崇?造成审美历史差异与个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我相信,在这一系列的追问面前,存在决定论的反映论者,是不容易回答的。 二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谈到他与黑格尔世界观的不同时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甚而把它变成独立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辩证唯物认识论的经典表达。一方面,他指出观念的东西必须来自物质的东西,即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因此,二者必然具有同一性;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意识反映存在是能动的,二者之间只是一种抽象的同一性而非具体的同一性。但是,只要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必须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只表现于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思维过程中,而不能理解为意识对物质规定性、客观实在性的超越,否则,便无真理可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强调意识活动与语言活动的统一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因此,“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意识活动之所以离不开语言,原因在于语言作为劳动的创造物,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形而上的能指符号,具有表义功能,是概念的符码,作为语义的载体成为思维操作的对象或思维的内容。从实践本体论出发,既然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精神生产,那么,按马克思的理解,它就是形而上学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1〕。 马克思强调意识活动与语言活动的统一性,特别是指出意识生产是“语言中的精神生产”,正是要指出意识活动的特殊本质,即意识活动的认识性、思维性本质。 这种以语言作为思维形式或内容的意识活动,这种“语言中的精神生产”是不是审美艺术活动实现方式?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把意识形态与“自由的精神生产”对举,正是要说明二者的不同。“语言中的精神生产”,即意识活动、意识生产,之所以不能称为“自由的精神生产”,原因在于它们是存在的反映,以主观符合客观为指归,被存在所决定,马克思说意识活动“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2〕,就是指这一点而言。 既然对应于“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他把审美与艺术活动谓之“自由的精神生产”,逻辑的结论只能是这样:审美与艺术活动在本质上与意识活动不同,它们不是认识活动,不是对存在的反映,而是一种心灵创造活动,因为只有创造,才有自由性可言。我认为,把握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对理解意识活动与审美活动的本质区别是至关重要的。理论界前几年关于艺术是不是意识形态的争论,坚持审美是一种意识活动见解的同志,都是没有注意马克思这些不同论断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