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偏离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发展与偏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最基本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艺术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意识形态论、人性异化论几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但同时又在美学方法、美学方向、美学精神、美学基点几方面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偏离并不是背叛,而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西方学术传统影响和20世纪特定历史条件下合乎逻辑的延伸。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曾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美学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当今中国美学理论界仍然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关系的论争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其一,“西马非马论”。这种观点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而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其二,“西马即马论”。这种观点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是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上两种观点,都从某一方面看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联系与区别。但认真审视,两种结论的表述都欠准确性。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表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发展与偏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最基本的关系。

      一 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从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直接联系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

      (一)艺术反映论 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外部世界先于头脑中的观念而存在,艺术及各种思想形式是从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转化而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以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艺术反映论的代表卢卡奇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富于特色的现实主义艺术反映论。卢卡奇认为,在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之外,存在着一个完全独立的客观现实世界,存在决定意识,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2〕。 美国学者雷纳·威克莱指出:“现实的反映”是卢卡奇现实主义艺术论的“中心警句”〔3〕。 这个概括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是,卢卡奇的艺术反映论又不同于机械反映论。他一再强调,文学艺术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再现”,是对现实的一种能动反映,是主动与被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诗人的态度是主动的和被动的,创造性和反映式的,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因为从现象到本质,从表面到规律的道路,这一过程只能主动地完成。可是这一主动性绝不排斥整个过程是反映客观现实这个基本性质。”〔4〕文学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但同时又是通过作家创造性的,赋予形式的工作后形成的一个“自足的整体”。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表面上同生活相似,而在它的形式是否正确。什么是正确的形式呢?就是以客观的方式反映现实。卢卡奇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核心和本质是“典型性”。典型性在卢卡奇的美学著作中体现为特殊性。特殊性是联系个别性与普遍性的中介。审美的特殊性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的个性,它包含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之中,从而使典型区别于统计学的“平均数”。对于卢卡奇的现实主义反映论,英国学者戴威·福加克斯评论说,“在许多方面反映模式在他的手里几乎是尽善尽美的了。”〔5〕

      (二)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理论著作中多次使用了这一术语。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艺术生产有三种使用方式,包括三种含义。一指资本主义制度下,艺术是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商品,它是一种“生产”;二指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精神生产中的艺术方面,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用法,如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等;三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创作特性,它包含有“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方式加工”等含义〔6〕。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艺术生产论,认为文学如同工人加工机器产品一样,是一种生产。法国批评家皮埃尔·麦歇雷《文学生产理论》一书是专门研究文学生产的。其基本观点是: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是对意识形态原料的加工。文学创作和生产劳动一样,并非什么创造,而是将原料加工成产品。作家是这样一个生产者,他把现存的语言、意识、题材、体裁加工成文本,从而使这些原料变成了另一种东西,正象钢经过切削、打磨、焊接成飞机螺旋桨,并与其它部件一起装配成飞机以后,它的外形和功能都改变了一样。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同之处在于:物质生产是加工物质产品,艺术生产是制造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虚幻的非实体,它不具有具象形态和轮廓,文学通过虚构赋予意识形态形象和轮廓。所以可以说,文学是通过写出意识形态来“生产”意识形态,而不是对现实作理论描述。伊格尔顿评论马歇雷的艺术生产论说:他“所作的分析是很精辟的”,他是“当代最敢于挑战并具有真正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7〕。这个评论虽高了些,但它却说明了一点, 马歇雷的艺术生产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无疑是一种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生产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生产论混为一谈,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生产,但同时肯定它是特殊的,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生产。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却抹杀了艺术生产的特殊性,否认艺术生产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点。

      (三)意识形态论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是和经济基础、社会现实、物质条件相对立的一个范畴。他们主要考察的是意识形态与存在、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指出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8〕,艺术虽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意识形态,但它仍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或“意识形态的形式”〔9〕,因而, 它也仍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其代表人物路易·阿尔都塞是一个泛意识形态论者,他试图以“意识形态”来说明人们的一切活动。阿尔都塞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意识形态理论,提出“意识形态是人们与其真实生存状况关系的想象性再现”,“意识形态暗中渗透到所有人类活动之中,它与人类存在的‘生活’经验本身是同一的。”〔10〕在阿尔都塞看来,文学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序列,有些时候,文学艺术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他曾声明“我并不把真正的艺术列入意识形态之中”,但他却一贯坚持认为“艺术的确与意识形态有很特殊的关系”。他认为,“艺术的特性是‘使我们看到’,‘使我们察觉到’,‘使我们感到’某种暗指现实的东西。”(意识形态)〔11〕这也是艺术同科学的区别,科学使我们认识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十分特殊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艺术从意识形态中诞生,在意识形态中浸润,作为艺术把自己从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而暗示意识形态。”〔12〕而且,它还是意识形态的内奸,在暗示意识形态时出卖意识形态,从而引起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或否定。在这一点上,阿尔都塞与麦歇雷的看法也具有一致性:“文学通过利用意识形态而向意识形态提出诘难。”〔1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既有师承关系,又有发展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识形态论重点在探讨意识形态与艺术的特殊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识形态论重点在强调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依存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