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美学之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舒可文 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审美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经验很不相似?

      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艺术不像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

      美和艺术是心灵的一种生活,我们在这种生活中存在。

      我们在经验中得到了美和艺术,但在理论中失去了它们。

      一

      维特根斯坦在一次美学讲演时说:“美学是个大题目……。”美学的确应该是与真理、道德并列的大题目,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看,美学却是个小题目,因而被大多数哲学研究者所轻视。从研究规模上看,美学不像是个学科,倒像是某个专题。但在中国的状况似乎有些异常,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原本有着强烈的审美倾向,甚至认为这种审美倾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原因是中国由于“缺少宗教”,因此只能在审美追求中注入最高目的。按这种解释,审美活动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热烈的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解释包含着一个错误,即把“缺少宗教”做为一种理由。中国文化中确实缺少宗教,但中国并不因此而不完整,这就像人类没有长出三头六臂,但不因此就觉得缺少三头六臂。不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是存在的东西的原因或理由。中国文化的审美倾向不见得是“根本的”精神,很可能是在儒家文化收敛心性的压力下所产生的一条放纵心性的精神出路,它意味着另一种精神生活,这对于美学来说是很重要的道理,但那已是另外一个问题。

      中国本来没有系统的美学思考,所以借用了西方的美学理论结构来建设美学。可是这套西方美学结构并不可靠,它本来就是一套很勉强牵强的结构——因此美学一直很难变得有力量,也不难被解构。德国哲学家一向偏好“完整”的系统,在划定“美学”这一领域时就按照“认识能力”的分类规定有一种关于“感性”的研究。这不失为一种对审美活动的规定,但却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规定。人们早已习惯了这一规定,也早已习惯了其中的偏执。心灵本为一体,审美活动是否能够从感性角度合理地加以解释,这颇值得怀疑,更为值得怀疑的是这种“感性”被当做是认识能力的一种,这就注定了美学只不过是在知识论笼罩下的旁门左道。旁门左道把美学引向了很多不重要的琐碎的问题。

      其实无须仔细辩认,人们也能看出,美学的很多主要问题并不是源于审美事实,而是按照西方知识论结构排比生成的。例如,知识论讨论“反映”、“描述”,美学与此对应就有“表现”;知识论中有“陈述”和“命题”,美学就有“隐喻”和“象征”;知识论关心“意义”,美学就关注“意味”;知识论研究“验证”、“推论”,美学就试图了解“直观”,等等。这些所谓美学问题并不是与审美事实完全无关,但总是貌合神离,而且,在一个变相知识论的框架里,恰当的问题也会被扭曲。审美问题与知识问题本来既不恰好相似也不碰巧相反,因此不须对照地去理解。甚至像康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的美学理论也有同样的错误,他认为虽然审美活动不构成知识,但审美对象总是迎合着认识能力,所以有了“合目的性”,所以审美对象有了审美价值。这是很典型的书斋理论,虽然精妙但不合实情。在西方的主流思想结构中,能由知识论来决定的事情就由知识论来决定,知识论无能为力的事情就交给了宗教,除此之外人类似乎没有第三种活动。这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结构,对它进行解构应该是有理的。

      美学的内部结构同样存在着问题。在美学的两个主要理论——审美经验理论和艺术批评理论中,这两个部分互不相干,好象两种不同的美学理论。而实际上,艺术的效果是在审美经验中实现的,审美经验理论应该为艺术批评理论提供基本的观念和原则,以便真正理解艺术从而指导批评。在流行的美学理论中,人们以知识论和心理学混合而成的方式讨论审美经验,又以知识论与符号学、语义学混合而成的方式讨论艺术批评。这样,审美经验理论的问题被简化为一个“态度”问题,而艺术批评理论则大概归为一个“解读”问题。假如一定要由“态度”进入“解读”的话,艺术就会被贬低为一些简单的感觉,总之,在这样的框架里,审美经验理论承担不起艺术批评理论。

      维特根斯坦对美学的论述不多,但却是有力的消解。他发现审美经验方面的问题其实是些心理学问题,不论它得到怎样的解答,都与“美学的困惑”无关。从心理学去解释美学问题是美学理论的一个通病。人类活动中,包括科学思维在内的所有精神活动都发生在心理过程中,但绝没有人会以为科学问题能由心理问题去解释,同样,即使美学问题与心理学的关系密切一些,但也毕竟不同。维特根斯坦不仅消除了审美问题,他进一步把失去了审美理论基础的艺术批评简化为他的“游戏与规则”理论中的一部分问题。他认为,解释艺术的根据只不过是艺术类型、风格和技术规则。按照这样的解释,美学实际上完全不存在了。

      在语言分析风气的影响下,美学语汇被看成了些形而上学或准形而上学的概念,这对美学更是严重的打击。美学语汇降格为语言分析的“对象”,而且往往是讥讽性分析的对象,而不再代表着某种问题。在它被当做问题之前就被“分析”取消了资格和意义。这一切正是美学不良结构所埋下的伏笔。

      二

      按照西式结构建立起来的美学并不是中国人所想象和期待的美学,这对于中国理论界确是一个很现实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西方美学中的某些问题也是我们所关心的,但它的整体思路和结构对于中国式的期待来说并不合用。从文化传统看,我们所要求的美学与西方美学只是有亲缘的两种东西。中国式的美学期待中包含着比西方美学更广泛的意义以及不同的一些要求。但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应该引起关注的,即中国的传统美学思考并没有构成一个很明确的理论结构。因此,我们只能说它是一种“期待”。

      虽然各种文化的思想风格不同,但思想本身总是被作为普遍问题来设想的。不同的文化兴趣在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通常使用的美学结构是有缺陷的,那么我们所能设想的美学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呢?尽管文化兴趣总会包含在理论设想之中,但所期待的却是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