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唐代艺术实践的高度繁荣,促使当时的美学研究从本体玄辩而转入对审美实践的情理把握,因此围绕审美鉴赏活动的基本问题,当时的美学家们见仁见智地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本文选取了唐代美学和艺术实践中对审美鉴赏者心理修养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从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心境和审美鉴赏的心理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评析。唐代审美鉴赏理论的发展,表现了中国美学的高度自醒。 〔关键词〕 唐代 审美鉴赏 审美能力 审美心境 鉴赏方法 唐代是我国艺术最繁荣发达的时代之一,受当时艺术实践的影响,美学家们不再喜欢玄谈,而特别重视对艺术鉴赏与创作实践的总结。因此,在美学的本体研究中,我们已很少见到对美的概念做形上玄辩,而重在对审美鉴赏活动的情理把握。 一 “玄鉴精通”:鉴赏者的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活动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而产生的表现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作为审美欣赏者来说,要想维持这种审美关系的真实存在,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审美心理条件,这种心理条件首先表现为较为完善的审美能力。如马克思就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1 〕我国古代美学自先秦的老、庄、荀等人开始,历代对此均有阐发,如汉代的《淮南子》、桓谭,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刘勰、刘昼等。到了唐代,随着艺术的繁荣和欣赏实践的丰富,人们对此有了更加深刻地说明。如张怀瓘说: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2〕。 这里所说的“独闻之听,独见之明”,就是指欣赏者独特的审美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独特的审美能力,欣赏者便不能领悟到“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审美意蕴。这说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是其开展审美活动并把握审美对象内在意蕴的前提条件。另一位著名的书法美学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一书中,也对审美鉴赏的心理能力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作了精彩说明。他指出: 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者,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必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忘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赏也。至若老姥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讥,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3〕。 在这里,孙过庭列举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事例,如“奇音在爨”、“逸足伏枥”、“老姥题扇”、“门生获书几”、“惠侯好伪”、“叶公好龙”、“伯子之息流波”等,意在说明艺术欣赏者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他还举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例,说明“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的道理。也就是说,作为审美鉴赏者即审美主体,如果不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就会出现“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或“竞赏豪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的现象,也就是美丑不分,不能鉴别出或领悟到审美对象中的审美价值。而蔡邕、孙阳等人之所以能在审美活动中做到“不谬赏”、“不妄顾”,就在于他们“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也就是具有高超的审美鉴别能力。史学家刘知几在论述史学著作之“摹拟”时说:“不尚貌异而心同者,何哉?盖鉴识不明,嗜爱多僻,悦夫似史而憎夫真史,此子张所以讥于鲁侯,有叶公好龙之喻也。”〔4 〕此虽论述历史著作,但亦适用于艺术欣赏。他所说的“鉴识不明,嗜爱多僻”,和孙过庭所说的“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正好相对,“即不知”与“知”的区别。 在唐代,接触到这一问题的还有很多人,如司空图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5 〕“辨于味”就是要求能明辨审美对象中的“韵味”,具备了这种心理能力,才能进行诗的创作与欣赏。在唐代诗歌艺术中,涉及到这一问题的诗句就更多了,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诗云:“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所谓“解听不解赏”,言其只听其音调而不悟其意境,这也是缺乏审美能力的表现。又如韩愈《听颖师弹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此“两耳”非审美之感官,故不懂丝篁(音乐)之妙。当然,这是韩愈一种谦虚的说法。再如元稹《华原磬》:“泗滨浮石栽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工师小贱牙旷稀,不辨邪声嫌雅声。”《琵琶歌》:“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刘长卿《幽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这些说法虽然较多地涉及到人们的审美趣味问题,但同时也说明如果艺术欣赏者不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就不能和审美对象间产生“知音”,也就不可能真正去体验和玩味审美对象的意蕴。由此可见,唐代人不论是在美学理论上,还是在欣赏实践上都深切体会到审美能力在审美鉴赏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二 “审象于净心”:鉴赏者的审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