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与马克思导致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美学革命。这两次美学革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比较康德与马克思美学革命的差异,揭示二者对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认识论的分歧是导致康德与马克思美学差异的首要原因。 认识论主要探究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审美认识论则主要探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康德的审美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先验哲学基础上的。他的先验哲学与经验论和唯理论相关。经验论主张认识依赖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把个体的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唯理论崇尚理性,相信神所安排的预定和谐,坚持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康德企图调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对两方面的困难进行革命。这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先验主义哲学的建立。〔1〕康德先验主义哲学强调现象与物自体的对立, 强调人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触及物自体。人们对现象的认识是通过先验图式作用于人的经验的。因而先验图式影响着人的认识和判断。为了解决先验与经验的矛盾,康德设想一方面有着杂多,另一方面有着先天的形式,人们通过先天的形式把握着杂多,因为先天的形式暗示出综合的功能。可见这种先验哲学的基本思路是不从客体方面去寻找审美本质,而是从主体方面去寻找本质。由于从主体方面出发,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康德确立了人的优先地位。康德的先验哲学决定康德美学倾向于从主体的角度探讨审美活动的本质,而不是联系客体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去确立审美的本质,从而导致多方面的片面性。康德的先验哲学决定康德美学倾向于对审美心理的研究。由于康德认为认识、审美和道德三者有着内在统一,于是康德设想如果把审美作为二者的桥梁那么完整的主体性就是可能的。康德在精神领域寻求认识、审美和道德的内在统一,寻求真善美的统一,无形中拉大了精神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说,两者的最后一线联系也被切断。因此,在康德那里,精神与现实之间是分离的。在精神世界中,真善美可以内在统一起来;而在现实世界中,真善美的内在统一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幻影。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狂风巨浪就显得软弱无力。康德的先验哲学还决定了康德美学倾向于形式主义的研究,把审美活动抽象化。因此康德把“合目的形式”作为审美对象。而不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失去了客观存在性,于是,一切演化为纯粹直观的精神活动。而实质上我们感知的不仅是形式,而且感受体验对象激起的情感。即使是形式,也是与内容组成一个浑然统一的整体。对象以整体向人倾诉。人的认识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地通过对象化活动提高。康德美学由于重视主观性,看不到审美心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解释美感的发生、发展,甚至不能解释美感的客观来源。我们知道,康德美学具有神秘性一面,因为他总是把审美判断和先天审美图式相联系。康德美学片面强调主观性,忽视了社会性,因而他的美学革命不可能发生彻底地变革。因为主体与客观之间脱节,审美与自由之间脱节,精神与现实之间脱节。 马克思真正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困难。马克思相信客观现实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马克思坚信意识是对存在的一种反映。这样,马克思主义美学革命就有了坚定的基础。马克思之前的美学,包括康德在内,往往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特别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去孤立地探讨美学问题,或者强调美在主观,或者强调美在客观,未能真正揭示美的本质。即使是康德美学,也没有看到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影响和作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拨开了笼罩人类历史的形而上学迷雾,使长期以来受唯心主义统治的美学以新的姿态焕发了青春,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了起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揭示了审美与现实的联系。因为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决定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的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人类精神生活受到物质生活发展的制约。马克思辩证地总结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其中包括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所以要想看到它们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只有到社会存在中去寻找对审美本质的正确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决定马克思美学重视人的社会活动,重视人的社会实践。因为正是通过人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马克思发现了劳动的意义,“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2〕审美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审美创造成为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预示并决定了美学发展的崭新道路。 因而,就认识论这一点而言,康德美学和马克思美学必然预示着不同的方向:(一)康德孤立地在纯粹精神领域探讨审美认识问题,显然只关心人的内在情感,无法解释人的情感来源。审美情感必然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我认为,单纯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人的审美意识是不够的。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人的审美活动,必然带有社会、历史、文化的印迹。同样,把审美活动简化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形式之间的关系,显然,也把审美活动的复杂性扯平了。因此,必须真正认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全部复杂关系。(二)马克思强调审美认识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实质上看到了人与现实的一种新型审美关系。那就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审美意义。人不只是孤立静止地认识自然、社会。人必定要运用他的审美智慧,创造自然,创造出人类文化的奇迹。这无疑把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建构起来了。(三)人类审美认识与审美实践关系的建立,是改造唯心论美学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我们在强调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的同时,必然引发出主体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