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管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世纪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然后再从形而下的经验描述到更高层次的哲学思辨的历程。它经受过今日科学思潮的洗礼,接受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检验。今天,西方美学大有与带浓厚哲学气息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的趋势,因此,这种美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正如艺术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一样。它已经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领域,进入一种永恒的非完成态,充满否定、反叛和怀疑精神。

      本世纪西方美学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即现代主义期和后现代主义期。前者约流行于本世纪初至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者流行于七、八十年代。现代美学形成于西方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急剧扩大,乡村的田园生活以及与这种生活相联系的神秘的宗教气息和诗的气氛遭到破坏,世界失去了往日的诗意和宁静。人们开始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过去所感到神圣和神秘的东西,试图去发现埋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更深层的现实。作为文化之最敏感部分的美感和艺术也毫不例外地成为科学发掘和穿透的对象。与之相对应,美学家对美学问题的思考也由纯形而上的方式转向经验的方式,从询问“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的终极发问转到“美是怎样的?艺术是怎样?”的经验发问。后一种发问迫使美学成为一种经验的和描述的学科,使形而上的思辨让位于经验的描述,神秘主义让位于自然主义。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下,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抽象的美,而是更为具体可见的艺术。人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创造和欣赏,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功能,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衰老。这种联系实际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研究,构成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变化多端的现代美学主体,造就了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其研究不再从抽象的假设和信仰出发,而是从人类活生生的实际经验出发。

      在现代美学思潮开始涌现的转型期,出现了两位极为有影响的美学家,一位是克罗齐,另一位是杜威。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的美学思想带有浓厚的大陆理性色彩,与黑格尔、柏格森的美学一脉相承,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说则带有英美经验主义色彩;前者坚守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把艺术的认识形式视为一种独特的、与其他认识形式极其不同的自成一体的认识形式,艺术事业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做事”的“创造”。后者则要把这个千年一贯制的观念颠倒过来,不再把艺术同生活、艺术与科学严格区分开来,认为艺术能提高人的智力,能将知识有机地融解在艺术品的生产中,因而不过是人类无数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克罗齐的美学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强调的是艺术的非科学、非认识、非生活、非经验的神秘性,认为直觉是心灵的一种综合作用,通过这种综合,混沌模糊的情感就具有了形式,成为清晰的意象,情感也就因此而得到表现。正因为此,直觉与情感表现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它表现的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但其表现方式却是个别的、独一无二的,这就决定了,直觉不同于哲学思维、逻辑和科学认识,更不同于带功利性质的想象和日常经验,因而不能成为教育的工具,不能成为伦理的附庸。它具有特殊的性相,而且从不复演。正因为如此,“人类在审美方面无所谓进步和落后”。杜威美学则自觉地超越了唯物和唯心的范围,其最大特点是把艺术经验与人在自然中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考虑,认为艺术经验不过是完美的生活经验,认为人取得自身解放的能力的关键,是通过人与环境的遭遇、通过人的行动的力量,将环境塑造成人所需要的样子。与此同时,它又反过来强调生活和经验的艺术性质,认为生活不过是一种紧张和紧张消除的辩证过程,艺术则是生活过程的积极的部分,只要保持这种积极的东西,生活就成了艺术的。在这种美学中,不仅艺术和生活不分离,思想和行动同样不分离,因为思想同样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不间断的和辩证发展相互作用过程。在杜威看来,认识或取得知识不过是另一种“做事”,而不仅仅是一种“观察”或“看”。这样以来,它就彻底抛弃了“旁观认识论”的观念,把审美和知觉问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很明显,这两种美学,一个强调的是艺术的特殊性,一个强调艺术与生活和实践的融溶。他们不止一次地论战,一个为美学和艺术的特殊地位辩护,为与艺术密切相关的特殊认识能力——直觉——的特殊地位辩护。另一个极力把艺术拉到现实生活中,认为不如此就会造就一种贫血的艺术,使艺术永远处于同人的真实生活环境分离的不可能的位置上。尽管分歧如此深刻,这两种美学都是现代艺术兴起时的美学,二者都融合了哲学形而上学和哲学科学思想,却不再是纯的形而上学,更不再是纯粹的科学。它们都超越了心理主义和实证主义阶段,摆脱了形而上学和科学主义的束缚,开始以审美的心灵哲学形式,重新研究艺术问题。因而各自都对现代美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自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比较之下,杜威的美学对那些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更为顺耳,克罗齐美学则适合那些强调艺术特殊性的人的心理。前者被认为是“奠定了真正的现代美学基础”的美学,后者亦被认为是开现代美学之先河者。(克罗齐之后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克罗齐特色的美学家,如科林伍德、开勒特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美学从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美经验主义美学的交织变为后者占据上风。英美经验主义美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如何理解和把握艺术及与艺术有关的人类行为和经验模式的问题。例如,如何描述和解释各种艺术,包括它们的形式和风格,他们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的起源、发展和作用,还有作为它们之基础的人类本性及其心理和社会的过程。对于这些问题,美学家们多用经验科学的方法解决。第二类则包括与美学有关的各种逻辑问题。如关于美学和艺术的概念、术语和方法论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美学家们多通过哲学分析的方法解决。以后,人们把第一种方式的研究称为科学美学,把第二种方式的研究称为分析美学。科学美学被认为是科学的、描述性的和自然主义的,如当时出现的格式塔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符号美学等,均属于此类。分析美学则试图把美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与艺术和审美有关的语言问题和意义问题上。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词语了解世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分析美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科学美学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苏珊·朗格的符号主义美学和阿恩海姆的艺术心理学。用美国当代美学家提吉拉的话来说,这两个人的美学均“以经验为依据,更敢于正视艺术的现实,更深入艺术……朗格强调感性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把卡西勒的符号概念发展为针对人对宗教仪式、韵律、戏剧性、相互作用、游戏、内向性、生存秩序和适应之类的基本需要而产生的能动性造型的符号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对感觉、抽象和表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分析亚里士多德和杜威著作中的上述概念时,她断然否定了思想和感情、认识结构和表现结构、判断和欣赏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而阿恩海姆则对我们接受和赖以组成世界、负责创造和接受的艺术思维和知觉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对格式塔心理学及其有关形式的哲学(即胡塞尔开创的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