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恒醇 天津社会科学院技术美学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技术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学科。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研究重点在于,在多学科综合基础上将一般美学原理向具体领域的实用性转化。但是由于审美现象的特殊复杂性和美学学科理论的不成熟性,使得技术美学的研究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在多学科的相互联系中进行原理性开拓,另方面在与实践工作者的交流中进行理论的实用化和操作化。

      在当前技术美学研究中,与整个美学研究状况相类同,存在着两种相互背离的倾向,影响这一学科的研究活力和介入社会现实的能力。其一是囿于哲学又背离哲学的倾向,其二是脱离实际又脱离理论的倾向。所谓囿于哲学,是指研究方法停滞在哲学层面,满足于哲学思辨和理论玄想,没有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相关技术科学的介入下逐步向科学化和实证化方向迈进,它限制了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展开。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背离哲学的倾向,特别是在美的本体论、本质论等问题上,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简单否定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而单纯从求适本能、生理快感、生命冲动层次去进行探索。所谓脱离实际,是指存在背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路线,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作名词更替的话语游戏,使研究成为在书斋中的自言自语。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脱离理论的倾向。什么是理论呢?“理论就是一些系统地联系在一起的命题,包括在经验上可检验的某些规律似的概括。”〔1 〕脱离理论表现在割断事物间的系统的有机联系,使理论失去了整体性和概括性的把握能力。

      本文所谈的几个理论问题,是指对于技术美学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影响的,也都是与哲学美学直接相关的问题。然而,对它们的展开和深化,却不能单纯依靠哲学思辨。本文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两种倾向,寻求一种研究的思路。

      一、实践何以构成技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归宿

      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相关论述为基础形成的实践美学观,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中引申出了美的本质规定。它指出,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因此,从这种意义上人们把美的根源归结为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当前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若干诘难和挑战,其中既包括深化探索的努力,也包括大量的误解和偏颇。这一方面反映了这种理论的积极意义还没有为广大美学工作者充分理解,另方面作为哲学美学它所存在的笼统和抽象性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理论要求。但是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偶然与必然的对峙和困扰中,不是从一端滑向另一端就能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于充分揭示两者相互联系的中介。在这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用还原论的方法把审美归结为生物求适本能、生理快感或生命冲动显然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审美经验中的形式感受、意义领悟和价值体验是高度意识化的产物,包含有大量的社会的文化内涵。

      实践所以构成技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正是在于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的对象性特征,是形成主客体关系和物质——精神相互作用的根本。在人与物质实践的成果——产品之间,包含了审美关系的全部规定。

      其实,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对于动物来说,它自身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然而人与动物不同,人不是单纯地占有自然物,而是通过生产实践主动地改造自然物,这就使生产劳动成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也使人成为具有能动性的行为主体。主客体关系的产生,对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这一关系是通过物质实践活动的对象化过程实现的。对象化标志着人类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它使人的本质的和能动的力量通过活动的形式向物质存在的形式转化。与对象化过程同时也存在非对象化过程,即对象转化为主体的活动能力,从而使对象由它自身存在的形式进入到主体活动的形式中。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正是通过人的物质实践的对象化活动才取得的。

      上述对象化过程中,主体活动的物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活动内化为主体的心理结构,即从感觉运动方面向意识和思维转化,产生出人的感官和意识;另方面外化为客观外在的物质产品,即按一定目的改造了的客体的存在形式,构成了人的对象世界。所谓自然的人化,既包括了人的感官和心理的人化(文化化),也包括了外在自然的人化。在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关系的形成,为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人有了意识和思维,才能把自己同外在事物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和意志的对象。

      同时,生产活动作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手段,使人的满足需要的过程失去了动物生命活动所固有的那种直接性。这就为改变和发展人的需要提供了前提。劳动生产了需要的对象,由此也生产出新的需要本身。这是因为活动的对象性,不仅产生了心理映象的对象性,而且也产生了需要、情绪和情感的对象性。需要的对象化,就是需要不断取得满足自身所需对象的过程,从而也由周围世界中不断汲取新的内容来充实和丰富了这种需要。所以,需要的发展也是以其对象内容的发展这一形式进行的。这是理解为什么人的需要会超越生理和功利的需求,而产生出审美需要的根本原理。对于审美需要和动机的研究已经进入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领域。

      审美发生学的研究表明,审美活动由物质生产中形成的前提是,生产改善了人的物质条件,使人能摆脱日常生活对生存需要被迫作出的直接反应,而在主体方面由此便掌握了一定的表现技巧和感受能力。审美感受经历了从运动到静观的过程。审美意识的形成以及分化依靠了至少两种因素的中介作用:一种是节奏、比例、对称等形式因素给人带来的劳动轻松化和愉悦感,另一种则是巫术活动用符号化的生活映象代替了现实本身,使人与对象之间产生了实在关系的距离化。而当巫术观念逐渐失去效力以后,符号化的映象(即事物的外观而非实在)便取得了独立的审美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