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克罗齐认为艺术是直觉的表现,而桑塔耶纳则认为艺术是人的生物本能的自然产物。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艺术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审美愉快。在对待审美与功利和道德关系方面,克罗齐完全消解了审美中的功利目的,把康德以来的形式主义发展到顶峰,桑塔耶纳则在追求完善的审美感受,肯定了审美的功利和道德价值。克罗齐摒弃了审美的道德与理性因素,认为审美判断与道德、理性无关,桑塔耶纳则认为,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都是价值判断,其关系即是美与善的关系,道德对审美具有绝对威信。他们各自的美学观对二十世纪的美学研究都具有启迪意义。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界、美学界出现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意大利的贝内戴托·克罗齐(Bendetto croce<1866 —1952>和美国的乔治·桑塔耶纳(George Santayana<1863—1952 >)。在人本文义和科学主义哲学羽翼下,克罗齐和桑塔耶纳分别以其表现主义美学思想和自然主义美学思想而各领风骚。 充满着重大思维变革和文化转向的二十世纪首先迎来的是反传统的哲学反思,人们的一切观念、文化传统乃至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都在爆炸般的时代中受到冲击,战争、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灾难更使人困惑、迷惘,失落感增加。精神界陷入尼采所言“上帝死了”这样一种信仰危机的状态中。正是在这种动荡的文化语境中,哲学界、美学界涌出流派纷呈的各种思潮。由反理性主义传统发端的人本文主义哲学在这一理论舞台上大展雄姿,由叔本华、尼采到克罗齐、柏格森,他们摒弃了思维理性的规定性,走向纯粹的直觉表现主义。克罗齐的直觉说成为现代表现主义艺术的哲学基础,强调艺术即意味着纯粹自我情感的渲泄,对二十世纪初艺术和美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企图超越旧有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争的自然主义哲学在美国兴起,这是一种折衷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旨在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合而为一,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合而为一,把天主教教义与非基督教的异说合而为一,试图诞生一门调和主义的哲学与美学。它承继的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传统,归属“科学主义”之列;桑塔耶纳便是标榜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的杰出代表,与克罗齐的“直觉说”交相辉映,成为二十世纪初叶美学世界的两颗星斗,照耀当时在困惑、徘徊、迷惘、昏暗中的艺术殿堂,为美学科学的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存在形式。吉尔伯特·库恩在其《美学史》中言:“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在重要性方面可与克罗齐相匹敌的就是桑塔耶纳”。〔1 〕他们各自代表两大主要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而哲学观不同导致其美学相异。因此,对两者哲学、美学观的比较,可更好地把握现代西方美学发展的源流,以鉴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和完善。 一、哲学观的分野 克罗齐于1866年2月25日生于意大利阿奎拉的佩斯卡塞罗利。 克罗齐自小受教于那不勒斯的天主教学校,很早便对当地的历史和古物产生浓厚的兴趣。1893年,他撰写两篇关于历史性质和文学批评方法的论文,从此走上理论研究道路。自1902年后,他先后发表了《作为表现科学的美学》、《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性》、《实用哲学》和《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他把四卷合称为《心灵哲学》。于此,他表达了自己的全部哲学:美学、逻辑学、经济学、伦理学——他自称为“哲学”或“历史”。在潜心研究哲学问题基础上,克罗齐撰写大量文学批评文章,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成为他那完整构架的片片羽毛。在政治上,克罗齐维护意大利的统一,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德国占领,作为意大利的终身参议员,他曾任几个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的成员。由于其举世闻名的学术声誉,即便在法西斯统治时期,他仍能安泰地生活。 对克罗齐的哲学观,有人说他是新黑格尔主义,也有人认为他更接近于康德,把心灵世界作为一切真实存在的源头。其实,在克罗齐的哲学思想中,我们既可以听到黑格尔哲学的余音,也能看到康德哲学的影子,还能感觉到马赫和柏格森哲学的喘息,但那确实已完完全全地克罗齐化了,他建立了一套完备而精密的“心灵”哲学体系。他认为,在人类心灵与宇宙物质关系中,心灵统辖属于主导决定地位。物质在内容上外在于心灵,成为心灵活动的依托,没有物质就没有人的知识或活动,心灵活动也不能成为具体实在的活动,但物质的形式却是心灵活动赋予的。“物质,经过形式打扮和征服,就产生具体形象。”〔2 〕克罗齐把心灵活动分为两度,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每度又各再分为双度,即认识活动有直觉与概念双度,实践活动有效用与道德双度。 心灵四阶段活动各有其价值与反价值。直觉产生个别意象,正反价值为美与丑,美学研究直觉活动;理智产生普遍概念,正反价值为真与伪,逻辑学研究概念;经济效用产生个别利益,正反价值为利与害,经济学研究经济;道德活动产生普遍利益,正反价值为善与恶,伦理学研究道德。基于此,人类的认识活动产生两种形式的知识:从想象得来的直觉意象和从理智得来的逻辑概念。克罗齐认为,认识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基础,“一切知识都可以作为实践行动的指南。”〔3 〕实践活动就是意志,意志是产生行动而不是知识的心灵活动。“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创造宇宙。”〔4〕因此,对于人的世界而言, 精神或心灵是世界的本原,心灵活动不仅沟通了人与外在物质和自然的认识关系,而且赋予物质和自然有意义的形式,使其成为人类精神所依托和改变的现实世界。心灵活动是全部现实,这是克罗齐庞大复杂体系的核心。他扭曲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认为在心灵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有差异但无矛盾,是彼此循环、周而复始的,是一种内在辩证法,他自称之“差别辩证法”,可望在一种先天综合中使自身溶解。因此,在哲学思想渊源关系上,克罗齐更倾向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