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示差性”本质与审美价值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也穆:吉林艺术学院 陈明兆: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美学大讨论,是新中国美学史上的光辉一页。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四大派观点。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开拓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其中,蔡仪同志的“典型说”,以强调美的客观性为要义,这对于在美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吕荧、高尔太认为“美在主观”,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审美现象的复杂性,避免理论上的简单化,是很有裨益的。朱光潜坚持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美的二重性特点,这在理论方法上,是一个积极的贡献。李泽厚异军突起,强调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并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引入美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美学研究的深入。

      从以上理论发展线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代中国美学家不断迈向真理的坚实步伐,但是争论并没有结束,尤其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直到今天,从世界范围来说,仍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拟在各派观点的启发下,另辟蹊径,把现代的功能分析方法应用于美学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打开一条美学研究的新出路,即使不慎迷路失足,亦幸为后车鉴。

      “是什么”与“做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揭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起码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种是着眼于它“是什么”,另一种则是着眼于它“做何用”。所谓“是什么”,就是从对象本身的“质—能状态”入手揭示对象的本质。比如我们说,金钢石的硬度(它的一种本质属性)取决于它的分子的某种独特的排列方式,就是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一例。而所谓“做何用”,则是指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它不从对象的物质成分、结构方式或能量变换状态入手来探求该物的本质,而是撇开它原来“是什么”的问题,转而在该物的实际“功能”或“效用”中来认识它的本质。

      这种研究方法的根据是,在世界上,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事物,它的本质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而在于它“做何用”。比如语言的社会本质,就不在于它的发音形式、发音部位,或其振幅、频率是怎么样的,而在于它的交际功能。再如货币的本质,也不在于它的贵金属的独特的化学成分和比重,而是在于它做为“流通手段”、“价值尺度”等等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中有深刻而详尽的论述。

      这种只问对象“做何用”,而不问它“是什么”的方法,正是信息论方法的一种重要特点。根据列宁对物质所下的著名定义,我们认为,信息同质量、能量一样,同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在认识信息这种物质形态时,有三个要点必须把握。第一,信息的含量与作为信息载体的实物的质量和能量状况可能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比如,一个小小的奖章,虽然质量很小,可是作为信息态存在,它却可能标志着某种惊人的劳动。第二,信息的本质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而在于它做何用,即代表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比如,某一句话,作为一种信息态存在,它的本质就不在于这句话的音色、音质、音量等物理属性,而在于它的交际意义和交际功能。第三,在这表现与被表现之间,有时可以找到某种因果必然性的联系,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等;有时则根本找不到这种联系,如电讯信息、语言文字信息等,这就是信息联系的非直接性。在认识这种信息现象时,我们既无需追问对象本身是什么,也不应把对象的某种性质单纯地归结为某种质—能因素的直接决定作用,而必须跳出这个思维模式,转而从它的实际功能入手来揭示它的本质。

      那么美是信息吗?是的,美也是一种信息态存在。比如,野蛮人戴一个狮牙项链或一个铁项圈在那里沾沾自喜,他显然是想借以显示自己的勇武或富有。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说,狮牙、铁项圈之为美,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它们本身具有某种价值(虽然从质量和能量的观点来看,它们总会具有某种价值),而是在于它们表现了另外的某种价值。而这正是信息的特点之一。我们认为,只有从这里入手,只有借用现代的功能分析方法,才有可能彻底揭示美之所由产生的社会根源。

      示差性:审美价值的社会本质

      上面谈到了美的显示功能;以狮牙显示勇武,以铁项圈显示富有。但是,要想揭示美的社会本质,仅仅认识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并没有指出美之所由产生的社会根据,也没有回答,为什么这个野蛮人会做出如此这般的显示。

      以往许多美学家总是离开人的社会性去论述美的本质,所以,虽然他们在某些更为具体的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却几乎始终一筹莫展。当代东方的某些美学家虽然提出了美的“社会性”概念,但是,其着眼点,却是美的事物的“社会功利性”,或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的依存关系,而不是人的社会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实,从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一种事物或现象,只有当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的时候,我们才能说它具有社会性。比如,商品,表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所以它具有社会性,语言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际关系,所以它具有社会性……如此等等。现在,既然我们要论证美的社会性,那么,从逻辑上说,我们就必须论证美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的表现。或者说,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乃是美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这是理解美的社会本质时必须牢记的一点。

      马克思在谈到商品价值的实质与特征时这样写道,“当加里安尼说‘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时,它必须加上一句:那是一种掩盖在物质外壳下的关系。”〔1 〕美的本质也是掩盖在物质外壳之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可是,他在另一原稿中有一段话却写得非常精彩。据他的同时代人里文斯顿博士说,非洲安里亚古里部落的人,不仅在服装方面模仿阿拉伯人,而且在一切习俗方面也模仿阿拉伯人。对此,普列汉诺夫写道,“非常可能,甚至他们觉得阿拉伯人的皮肤颜色比他们自己的更漂亮,大概可以说,美国的黑人也是愿意将自己的皮肤换成白色皮肤的。由此可见,一定种族的人对某一皮色的偏好,归根到底,不是取决于这一种族的肉体的特质,而是取决于它和别的种族所处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取决于社会的关系(象在美国那样的),或者部落间的和民族间的关系(如在里文斯顿所表明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的原因。”〔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普列汉诺夫已经开始把视线从对象的物质特征,转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