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朝龙 贵州大学中文系,贵阳550025

原文出处: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又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又由于它的创始人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 伊瑟尔(Woifgang lser,1926 —)等多执教于前联邦德国的康士坦茨大学,故又有人称之为“康士坦茨学派”。

      接受美学的基本内容

      一、文学文本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

      在接受美学中,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称之为文学作品的在接受美学中称之为文学文本。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自为的存在,而仅仅是一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开放式的图式结构;它的意义的实现,它之变为文学作品,只能靠读者的阅读并使之具体化。姚斯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中指出:“文学作品并非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而象一部乐谱,要由演奏者将它变成音乐。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1〕。梅立赫对此说得更为明白。他说,艺术作品的艺术生命, 始于它成为社会人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它与人的世界观和审美标准发生之时。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没有读者的参与是不可能想象的;一部文学作品不仅是为读者创作的,而且也需要读者的阅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部真正的作品。首先,这是由于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物,尤其是事物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都无法通过语言的描写获得全面的肯定。而且,作家在创作时,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除了对象的重要特征必须详细地加以描述外,另一些次要特征则必须省略或仅仅稍加暗示。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对于文不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它能产生一种“活力性”,吸引读者介入文本所叙述的事件中去,为他们提供阐释和想象的自由。其次,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历来有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之说。然而,不管哪种功能,都不是由作品自身实现的,都需要由读者在接近过程中来实现;而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就是作品获得生命力的过程,是它最后完成的过程。

      梅拉赫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动力过程”。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赋予文本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在接受过程中,由读者来实现这种功能潜力。如果作家写成了一部书,将它藏之名山,那么它就只能作为文本而不是作为文学作品存在着。因此,读者虽然不是文学文本的直接作者,但是文学作品的间接作者;读者不仅是鉴赏家,批评家,同时也是作家和诗人。

      二、文学的影响力是通过接受活动由个人影响到转变到社会影响而实现的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的接受活动具有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所谓社会接受,是指一部作品脱胎之后,在到达读者之前,已经取得了社会的占有形式。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最新发表的作品,也不是信息真空里出现的绝对的新事物,而是要通过预告、公开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把它的读者引向一种特定的接受方式”〔2〕。瑙曼也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在成为个人接受对象之前, 或多或少都必须以社会的接受为准备”,在作品产生和个人接受之间存在着各种“社会中介机构”,如出版社、书店、图书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文学宣传和文学教学等等,“它们代表了社会的、阶级的、集团的意识、指导读者应如何评价作家、作品,如何看待不同文学流派和文学时期,甚至整个文学史,应当阅读或不应当阅读哪些作家的作品,应当以什么样的思想和艺术标准去衡量作品”〔3〕可见, 这种社会接受在沟通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在个人接受之前、之中和之后,影响着对作品的取舍、评价、认识和了解。譬如在应该读什么作品,不应该读什么作品;应该怎样认识,不应该怎样认识等等过程中,具有某种规范性和规则性,虽然这种规范和规则在个人接受中不一定被严格遵守,但它们必然会对个人的接受活动起着控制和驾驭的作用。

      一般说来,社会接受是作品达到读者手中的必经途径,但社会接受又是以个人接受作为基础和前提的,虽然个人接受必须在社会接受的基础上和指导下进行。姚斯认为,无论任何作品,读者都总是以自己“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的”。所谓生活的期待视野包括他所处的地位和状况,他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和经验,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性格、气质等等;而文学的期待视野则体现为他对文学内在规律的认识,从以往的阅读中获得的经验,他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和素养等等。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阅读动机、需要和兴趣。这不仅决定着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同时也决定文学作品发生影响的可能性和对作品发生影响的可能性和对作品的评价过程。正因为如此,一部作品的接受方式、接受程度、对它的评价以及它所产生的效果必然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

      接受美学还认为,接受活动是由接受和影响两种对立使命统一起来的过程。当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他是把作品当作审美对象,当作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进行娱乐或当作深入了解作家,学习文学知识的手段,但同时他也接受了作品的种种影响。换句话说,读者既是作品的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是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的过程。这就是说,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认识,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读者的感受和思维方式,影响到他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到他对社会行动的看法,这种影响过程既是一个心理过程,却又不完全体现在个人内心里,而是要转移到社会上去,即由个人影响转变为社会影响,这就是文学作品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