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文化的人类学还原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惟苏 朱存明 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审美的文化表征

      传统上的美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者基本上是分离的,至少从学科划分上是如此的。但是,从审美的深层来看,从文化的本质来看,传统上的这种分离又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上它们应该是统一的,不过过去的研究者,没有这种自觉的文化观念。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就是要打通审美与文化的人为划分的界限,而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进行综合。这种综合是从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必然表现出来的一种历史的趋向,也是审美与文化研究的一种必然要求。

      美学学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美学还没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前,它只是文化整合的一部分,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并以文化的现象表征而存在于不同民族的历史中。美学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正是在审美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在人类审美意识和理论思维有了相当发展之后逐步形成的。美学理论形成以后,由于以一种抽象的理论形态而存在,往往成了哲学家驰骋思辨的场所,或者成了心理学家进行实证试验的场地,但审美仍以更加精细的理论方式和实践方式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征候,美学家们已经看到,审美最初是在文化中形成并将回归到文化之中。

      在美学还没有形成一门学科以前,人类的审美意识往往散见于哲学、文艺理论或其他某些文化论述的著作中,这表明美学与人类文化深刻的血缘关系。到了18世纪,由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建立起来。一般的美学史上,是把德国理性学派的鲍姆嘉敦1750 年出版以“Aesthetica ”命名的著作作为美学产生的里程碑。 Aesthetica这个词,意思是“感性学”或“感觉学”,依据鲍姆嘉敦对这个源于希腊文辞义的阐释,它的汉译似应为“审美学”(汉语的“美学”一词最早是从日语转译而来)。鲍姆嘉敦从建立完善的人类知识体系出发,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知、情、意三个方面,应有三种对应的学科来分别进行研究。知是理性认识,已由逻辑学来研究;意是道德活动,已由伦理学来研究;而情属于感性认识的活动,却一直没有一门相应的独立的科学来研究。于是,鲍姆嘉敦主张建立一门“感性学”来研究人类的“情感”。由于鲍姆嘉敦比较系统地阐释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建构了这门学科的体系,一般认为这标明美学学科的形成。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在其《美学史》中,则把美学学科的形成归于意大利18世纪的维柯,认为维柯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事实上就是美学,美学这门新科学的真正奠基人并不是鲍姆嘉敦而是维柯。实际上,美学不可能是哪一个人建立的,它是许多世代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维柯的《新科学》可以看成真正从文化上研究美学的著作。它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力图证明人类从神的时代,经过英雄的时代,进入到人的时代。作者从共同的人性出发,认为各民族在起源和处境上尽管不同,但在社会发展上必有某些共同的规律。他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考察了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认为人类由诗的时代进到哲学的时代,由形象思维进到抽象思维,原始民族作为人类的儿童,其思维活动主要是想象活动。原始文化,包括宗教、神话、语言、文字等都可看作形象思维的产品,带有诗的性质。基于人类本性的共同性,形象思维具有原始性和普遍性。维柯首次把诗的逻辑与理智的逻辑区分开来,表述了形象思维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以己度物的隐喻;二是形象思维怎样形成类概念或典型人物。今天一些美学家把维柯的研究归为一种历史主义的,实际上则是一种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上探讨审美文化起源的巨著。但由于该书语言晦涩,很难读懂,在18世纪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世纪以后才引起注意。克罗齐、歌德、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受到过该书的影响。朱光潜先生晚年,致力于把这部著作译成中文,是因为这部著作包涵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状态的闪光点,并且将成为审美文化研究的一块基石。

      美学虽然形成在18世纪,但人类的美学思想则是古已有之,由于人类的审美活动本来就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的美学思想也无不表现出一种审美的文化表征。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就是在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之上产生的。如哲学家柏拉图在寻找“美本身”时,把其归为“理念”,在他幻想的“理想国”中,逐出了诗人,原因是文学戏剧(包括诗歌)挑动情欲,败坏人心。无疑他已看到审美文化对情感和社会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灵感”论,把诗人的创作和文艺的欣赏与巫师通神的行为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原始审美文化在他理论中的表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本著作也是建立在古希腊审美文化、文学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之上的,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喜剧的美学探讨,实质上是对古希腊文化的探讨。古希腊也好,古罗马也好,在美学还没形成独立的学科时,都是审美文化表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这必然引起美学思想的神学化,上帝就成了美的最后根源。这看上去是一种宗教的观点,实质上是中世纪文化观念的表现。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观念,正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了新的审美观,使西方的美学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历史产生了转折。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美学的中心转到了德国,真正的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产生了。一般认为康德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最优秀的代表。研究者大多把他们视为哲学家,把他们的研究方法视为“自上而下”的,注重他们美学思想里思辨的哲学部分。我们认为,哲学的美论在他们的思想中是重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对审美文化的研究。他们的哲学美论,都是在具体审美文化研究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他们都不只是哲学家,美学家,而且是人类文化的辛勤的研究者。比如在对康德的研究中,过去人们注重的是他在“批判期”写的三大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属认识论,试图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属伦理学,试图解决人的意志能力、伦理道德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判断力批判》属美学,试图用美学把认识论和伦理学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现在看来康德“批判期”的哲学、美学思想的确是重要的,但它只是康德整个人类学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康德在30多年的教学活动中,连续讲授过人类学的课程,〔1〕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人类文化的问题,其次才是认识论和判断力的问题。这不仅在“批判期”是如此,在前批判期,当康德由头上灿烂的星空转到心中的道德律令也就是人的问题的时候,在他最初的美学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中,已采用了人类学的方法,并且把对美和崇高的分析建立在对男人和女人的审美文化的差异上,建立在各民族不同审美文化的差异上。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宏大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建立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美学大厦,由于黑格尔认为所谓的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因此,他更重视对人类审美文化的研究,特别在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上,他不仅研究了审美文化的类型,而且研究了审美文化的种类。由于黑格尔成功地运用了辩证法,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就使他的研究充满了实践性、辩证性、系统性以及文化感、历史感,成了亚里斯多德以来整个西方美学优秀传统的集大成者,对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学的建立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