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有多种理解,也有多种说法、多种做法。其实,所谓校本教研,不过意味着解决教师的“问题”,包括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如何才能“不那么忧虑”,等等。除了解决教师的“问题”之外,也包括解决学生和校长的“问题”,比如怎样成为“好学生”和怎样“有效学习”;如何成为“好领导”和怎样“有效领导”。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热衷于种种“方法”的翻新,而忘记了校本教研的基本精神原本是为了解决学校尤其是教师的“问题”,殊不知任何“方法”,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问题”被忘记了,“方法”便常常成为无用武之地的多余。 因此,“教师学习”、“课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方法”虽然重要,但我们更愿意谈论如何让教师理解和体验“好教师”、“有效教学”、“好学生”、“有效学习”等“问题”。由这些“问题”牵引出相关的“方法”。 一、促进“观念转变”的“教师学习” 什么是“有效教学”?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的提问近于愚妄,因为很难有“标准”、“一致”的答案。有人干脆以“教学是艺术”为理由拒绝回答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学”的提问。 不过,即使是艺术,仍然可以追问什么是“好艺术家”,什么是“好艺术”。何况教学除了接近“艺术”之外,尚有“技术”的含量。 于是我们(注:参与合作研究的学校包括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镇星海中学、中心小学等十几所中小学;东莞市新风中学、塘厦中学、塘厦二中、茂名实验中学、茂港一中、电海中学、韶关市建国小学、乐昌小学、广州市海珠区仑头小学、新窖小学,等等。)在做校本教研时,第一个阶段的主要活动便是以各种“方法”讨论、理解“有效教学”的“问题”。前期以“听报告”、“看录像”、“教师读书活动”等方法为主,后期以“参与式研讨”为主。我们统称之为“教师学习”。 1.“听报告”与“看录像”。作为校外的专业支持者,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教师开设了一系列讲座,如《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读书建议》等等。“听报告”虽然是“老式”的培训方式,但我们尽可能在“报告”中穿插切合教师实际生活的“案例”和“故事”,尽可能地让这些“报告”被教师接受和认可。 除了让教师听“专业报告”之外,我们还建议学校组织教师观看“专业录像”或“教育电影”。我们给老师推荐了《赏识你的孩子》(周弘主讲)、《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肖川博士主讲)、《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芦咏莉博士主讲)、《春风化雨》等音像资料。 2.“读书”。我们将教师的阅读分为三个“类型”:“生活智慧类”(或者称之为“实践智慧类”)、“教育新理念类”(包括“课程改革”)和“教育散文类”(主要是反映教育生活实践的“教育随笔”、“教育手记”、“教学录像”、“教育电影”)。并非所有的书都得完整地阅读。教师个人在某个阶段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本书”重点阅读,也可以普遍浏览之后确定适合自己阅读的“三本书”。 3.“参与式研讨”。“教师读书”、“听专业报告”或“看教育录像”之后,“参与式研讨”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 “参与式研讨”的方式之一是让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组织教师参与有关“有效教学”的主题讨论,并在讨论中调整自己的想法。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先由教师在小组内提出自己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提出的有关“有效教学”的意见。讨论后根据讨论发言整理成书面材料。 “参与式研讨”的另一种方式是让教师“写”出自己的想法,如组织教师撰写《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我的教学信念》等文章。“教师写作”虽然会增加教师负担(我们因此建议学校不要强令教师写得太多),但“教师写作”是让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升自己教学信念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给教师提供一个自由思考、宁静致远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写作之后,学校最好为教师的“发表”提供条件。比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参与研讨”的小组讨论;也可以组织“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或“我的教学信念”等主题演讲;并将有些教师的作品推荐给相关的报刊杂志。 在“参与式研讨”(包括教师的“说”与“写”)过程中,各个学校提出的“好老师”、“有效教学”的说法不完全一样,但仍然有一致的声音。比如:(注: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有效“激励”学生。 1.有效“讲授”。使“讲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2.有效“提问”并“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