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理路的分歧与借鉴

——哲学社会科学语境中的教育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有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博士。(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在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学术话语中,教育学不应仅仅处于理论的“被殖民”地位,而应把握自身独特的理论理路。本质意义上的“教育学”不是“教育现象之学”,而是“助人成长之学”,其理论理路的独特性在于:理论起点上对人的成长的关注,研究理念上具有内在的乌托邦倾向,研究旨趣上的实践取向。对主流学术话语的借鉴需以对自身理论理路独特性的把握为基础。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字号: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理论理路,使其在整个学术领域中得以有可以安身立命的领地,这种理论理路来自学科奠基者的努力,并在其后的学术发展中逐渐形成。教育学学科自从其建立之初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一些理论大师曾为其理论建构付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一些经典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中(如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涂尔干的《教育与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其理论理路隐约可见。然而,由于教育学理论理路的内在逻辑架构强度低于相关的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极容易发生“自我迷失”,从而沦为其他学科理论的“殖民地”。

      从理论的起源来说,教育学产生于哲学,从现实中的理论关联来说,教育学理论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这样一种关系,似乎使教育学除了在研究对象方面的特殊性以外,在实质理论方面与一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并无本质区别。正是这种观点使许多教育研究者沉浸于对一般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探讨中,而对处身于教育学场域中心怀怨恨。当今的哲学及由其与社会科学融合而形成的社会理论,由于其对现时代人与社会之状况的深刻阐述与洞察而确立了在整个学术领域中的主流话语地位。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研究领域中的分支学科都要从哲学及社会理论中汲取理论来源,教育学也概莫能外。今天的教育研究者为提升教育学的理论品性,积极融入到主流学术话语之中,然而,在这过程中,在关系到教育学的核心问题时,往往会感到与教育学自身理论关怀的深深背离。本论文试图从教育学在当今主流学术话语中所面临的困境入手对教育学理论理路之独特性及发展可能性予以反思。

      一、从当今教育学理论研究中的“两张皮”现象说起

      (一)教育学研究中的“两张皮”问题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由此,教育学的研究往往与对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学科问题的探讨结合在一起,尽管如此,教育学的研究并不能与这些学科的研究相等同。但在当今的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中,对这种区别与联系往往很难予以明确的把握,很多研究成为对哲学问题或社会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对教育问题研究的简单拼接,这也就是所谓“教育学研究中的‘两张皮’问题”。这已成为很多教育理论研究的大致套路,尤其表现在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探讨中。即首先针对某一问题予以哲学上的梳理、澄清与探究,然后就其对教育学问题的可能解释与启示予以阐发,这种阐发往往仅仅是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这种研究使教育研究摆脱了简单的经验研究与教条化的思维方式,其出发点或许是提升教育学的理论品质,但事实上却使教育学研究成为了哲学的附庸,教育学甚而成为拾人牙慧的一门学科。这也致使许多教育学研究者在满怀热忱地投入理论研究时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对其他学科问题的探讨中,而对教育自身问题则涉之甚浅,不少人大有“投错门”之感。

      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主题的变换,教育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变换着自身的主题,诸如主体性、主体间性、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全球化等等,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接一个的热点问题,然而未等弄清这些理论探讨究竟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多大影响便又切换了主题。近几年来,有关后现代的理论又扑面而来,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感。因为迷失了自身的理论关怀,很多教育研究只能处于“跟风”之中,跟“主流学术话语”之风,跟“流行社会话题”之风。

      如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学自身的学科特性何在?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理论与一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实质区别何在?这需要从教育学理论理路的特殊性予以分析,正是在这方面教育学与一般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着深深的分歧。

      (二)“教育学”内涵厘定

      当前教育理论研究所出现的理论理路含混与迷失现象,与对“教育学”这一学科概念内涵的把握不无关系。“教育学”顾名思义乃为“教育之学”,我们日常及学术研究中所用“教育”一词事实上有两种含义:一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人类现象)的教育现象”,一为“助人成长的教育行为”,由此,所谓“教育学”也就具有两种含义:一为“研究教育现象的学问”,一为“探讨如何助人成长的学问”,对于前者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对之具有普遍的解释力,而对于后者而言,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则在相当程度上无能为力,这当为教育学的自身独特领地所在。然而,现在的“教育学”多将其内涵界定为“探讨教育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这不能不说是导致其自身迷失的根源所在。教育学自身的理论独特性当从后者寻找,而非前者。当前,有人认为教育学就是“人学”,从而提出“教育人学”,这事实上是将教育学研究混同于哲学研究,教育学并非就是“人学”,而是“成人之学”。

      运用一般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人类现象)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做出理论解释本身并无可厚非,并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但这本身并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研究”,更不能成为教育研究的全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研究当为“助人成长之学”,正是在这里存在着教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领域的独特的理论理路。法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涂尔干曾试图将“教育科学”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认为前者是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科学研究,而后者则主要指向引导教育行为的价值与理念探寻,这种划分是颇有道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