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4)04-0089-06 发现教学的普遍规律(科学),转化并建构一套切实可行的,各级各类各科教学都通用的教学行为方式(技术),并使这些行为方式达到审美化程度(艺术),是教育研究的一大追求,也是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这其中,一个必须解决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的重点及关键问题是:教学科学理论如何转化为教学实践?换一个角度说,教学科学如何转化为教学艺术的中端环节?亦即教学技术的存在及构成(图1)问题。“视点结构教学”及“视点结构教学技术”正是以这一中端为重心,上及古今中外经典教育教学理论,下及各级各类各科一线教学实践,左及教学科学,右及教学艺术,历经十数年多项相关课题(注: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改革项目“教师执教行为技术与艺术评价系统研究”;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项目“高师主要专业教学法‘三位一体’课程模式建构与实验研究”;中国高教学会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中国高校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体系建构研究”;重庆市教委面向21世纪重庆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重庆市高校教学现状与调查研究”;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理艺多学科交叉综合美育课程创设与审美化教学操作系统研究”等,项目主持人均为赵伶俐。)的研究而取得的成果。 一、教学是科学技术艺术的统一体 对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学界长期纠缠的问题,其实存在着几乎没有异议的答案:“教学是一种艺术,抑或是一门科学,我相信教学是二者的结合体,是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敏感相结合的产物”[1];“教学方法是一种科学技术,也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设计一种教学方法,既需了解教学的意义,更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和促进有效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说,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特别是要以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这是考察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和衡量尺度”[2],等等。关键问题是,当需要从更深更系统的层面上去理论,在最具体的实践中去操作时,有关研究与实践很轻易地就脱开了教学科学,忽视教学技术,也曲解了教学艺术。 (一)教学的科学性是基础 首先是教学的科学性问题。什么是“科学”,这与许多学科概念一样至今尚无统一说法,但若干有代表性的界定[3]共同反映了科学具有的本质特性:(1)是一种由概念(范畴)和定律(含定理)相互联系组成的理论知识体系;(2)这一理论知识体系反映了自然、社会、思维等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性;(3)是一种认识、生产或创造知识的活动过程;(4)是一种发现并实证事物本质特性及规律的方法;(5)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之一,是构成人们的信仰和世界观的源泉。简言之,科学具有理论系统性、客观规律性、认识创造性、方法实证性、人文精神性等特征。对前四种特征一言概之,即所谓“科学”是指被实证了的反应客观规律(事物内外部相对稳定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体系。因此所谓“科学研究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求”“规律”这种“不变的东西,寻求变化之中不变的东西”[4]。同理,“教育科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便是探求时空迁移之中教育的不变量(或不变式)”[5],亦即教育的教学的普遍规律,教育教学定律。更何况,到目前为止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人类的科学知识都主要靠学校教学来传递,学校教学本身就理当具有科学性,通过非科学性渠道或方式来传递科学知识,是令人费解、难以思议的。
图1 教学技术中端图示 然而,对教学科学性的消极见解却并不少见,而且还总是反映在与人文性相对立。特别在当今21世纪开端教育改革异常活跃之时,在新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推助下,怀着对受教育者个性、自由、创造性受限的巨大同情,一些学者在特别强调加强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有意无意间忽略甚至伤害了本不可或缺的科学性。其实,“科学”与“人文”本身并不矛盾,上述科学的五个本质特性之五,表明的就是科学的人文性。两者不仅不相矛盾,而且科学自身就是最经典的人文,人文本身也富含科学内质和科学精神。《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6]一书,关于23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包括7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采访,充分表明科学研究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最激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高度创造性的人文活动。叶圣陶先生曰:“千教万教,教人如何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如何做人”,这便是教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简明最朴素的表达,也是科学及艺术、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相互联系并能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教学科学性的行为转化是技术 如同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一个无法跨越的技术中端一样,在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之间也有无法跨越的中端,这便是教学技术。教学技术即指教学科学理论的行为转化或由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有程序要领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或技能[7]。 所谓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除操作技能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8]“技术”是一种行为或操作方法,但并非所有行为和操作方法都可称为技术,只有那些“工艺”化了的或者已经形成行为规程及要领的行为或方法,才能称为技术。技术性行为或方法因有科学的内在规定性,故保证着行为的基本效率和行为的可重复性或“可复制”性,因此也可说技术“就是运用科学知识以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9]。 “科学”与“技术”作为两个配对概念,前者是以概念、定律(定理)构成的理论知识体系来回答事物本身“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后者是由前者转化而来的行为方式方法,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总之科学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以技术为中介”[10](p410)。缺乏技术支持的科学,再先进超前,也还只是与实践脱节或暂时脱节的束之高阁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