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4)08-0001-04 1964年,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宣告,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如果说,这个三十多年前的观点更多地是一种预言的话,那么在今天,它已经变成人类现实生活的一个部分,图像视觉通过卡通画、电视、电影、可视电话、多媒体、互联网等各种形式,占据了人类生活的主要部分,人类由此真正步入了“图像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教育何为?对这样一个宏大问题的应答,是以另两个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为前提的:图像时代的降临,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什么?现时代的教育将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和变化?本文将围绕着这两个枢纽性的问题加以阐述。 一、图像时代与“图像人”的诞生 法国作家迪布雷认为,可以用三个时期对人类社会进行说明:即书写(writing)时代、印刷(ptint)时代和视听(audio-visual)时代,与这三个时代相对应,则是偶像(the idol)、艺术(the art)和视觉(the visual)。根据这一理论,第一个时代是语言统治(logosphere)时代,第二个是书写统治(graphosphere)时代,第三个是视图统治(videosphere)时代。偶像是地方性的(源于古希腊),艺术是西方的(起源于意大利),视觉是全球性的(起源于美国)[1];所谓“视图统治时代”,大致类似于麦克卢汉所说的电子媒介文化时代,后者代表了继口传媒介文化、印刷媒介文化之后的又一个新的时代类型。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时代与人”的关系问题。在麦克卢汉看来,如果印刷文化时代形成的人是“文字型的人”,电子文化时代形成的人则是“图像型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图像时代”。 以信息技术媒介的大规模使用为背景而产生的图像时代,其带来的诸多变化,在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变化:在生存的时间意识上,从重视过去向重视现在和未来转化,对即刻或当下的满足超过了对过去的迷恋和向往,同时,对未来的永不停歇的展望,加快了人的生存节奏;在生存方式上,从稳定向发展转化,对静态的文字的阅读,转向对动态的图像的迷恋,图像时代的图像与以往时代的图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电视、电影和多媒体这种转瞬即逝的载体,后者的图像主要集中于书本、绘画等印刷物之中;在生存的价值追求上,从趋同向多元、自主转化;从生存的尺度上,从文字化生存到图像化生存,享受图像的欲望超过了享受文字的欲望,图像赢得对文字的统治;从生存的视觉资源上,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主要途径。这些变化都与“图像人”的出现有关,换而言之,图像时代带来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图像人”的诞生。这恰恰是图像时代带给人类的最根本的变化,也是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应和了从“文字人”到“图像人”的变化,图像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图像阅读的兴趣大大超过了文字阅读的兴趣,图像取代了文字成为建构他的心智的主要资源。 与印刷时代的儿童相比,图像时代的儿童把原先用于读书(即阅读文字)的时间,更多地用于电视、电影、电脑游戏和卡通漫画中的图像之中,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已经为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相关研究中所发现,并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担忧。 在新的世纪里,类似的担忧仍在继续并有蔓延之势。我们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校园里,已经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图像人”,他们或者长久地围聚在电视机旁,沉醉于动画片、电视明星之中,或者手捧色彩鲜艳的卡通书,手不释卷,或者终日沉浸在电脑游戏创造的图像世界里不能自己……图像人有着明显的“图像依赖症”,习惯于图像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只有图像才能焕发他们的活力,但思维浅薄,对深刻性的思想兴趣淡漠,当然,他们也不以思想深刻作为追求目标,那样会让他们觉得活得“太累”了;他们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减弱,尤其是对抽象的文字惟恐避之不及,他们只习惯于文字与图画式的结合,对文字和文字之美的敏感减弱;他们缺少足够的兴趣,更没有足够的耐心阅读那些经典著作,包括文学经典;即使就他们最擅长的图像而言,他们的审美感知层次也往往处于低层次的粗浅状态,只会阅读和理解卡通书、电视、流行报纸、时尚杂志上的图像,对古典绘画和现代派绘画既难以欣赏,也没有多少兴趣。在对图像的阅读过程中,他的注意力也总是被引向视觉、听觉等可以直接感知的图像细节之上,处在东停一处、西游一地的漫游状态。容易陷于图像视觉的低处徘徊,难以升高鸟瞰,建立起整体的观感。在图像面前,他的思考止步不前,或浅尝辄止。图像一消失,思路就关闭,既不能步步推进,深入图像的内部,也无力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摸索它们背后的隐秘关联。 这样的图像人总是以追求实用为目标,追求通俗易懂、易记忆的图像,他们的消费需求是快餐式的图像消费,图像的乐趣取代了文字的乐趣、思维的乐趣,因此,他们本能地排斥艺术、科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考。长此以往,造成他们的精神味蕾的迟钝化、单一化和粗浅化。显然,对这些“图像人”而言,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重组或建构了他的生存方式,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世界观和人生观。图像世界和图像化本身因此成为他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 二、“图像”的教育价值 这样看来,“图像人”着实让人觉得可悲可叹了,“图像”似乎成了罪魁祸首。实际上并不尽然。“图像”本身是中立性的,并无价值可言,当它跟人发生关联,即与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发生关联的时候,就产生了价值判断的可能性。这种价值既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图像价值的两面性决定了在教育生活中图像的使用是一柄双刃剑。前面对于图像人的特征的描述更多地指向于图像的负面价值可能带来的结果。为了更为全面地认识“图像”给教育和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图像本身及其真正的价值加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