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建构主义:一种教育学的新思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伟仁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江苏镇江 212013)

原文出处:
全球教育展望

内容提要:

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个人生活幸福的成功建构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形成这一思维技能。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建构对于生活世界可行的理解和实践行为,这种自我驱动地建构个体的丰富生活也能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上述理解,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学思路,批判性建构主义,它整合了批判性思维和建构主义,是个体生活世界和教育学系统成功建构的基础。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10 期

字号:

      一、当前教育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中几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成为已有知识的存储器,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何种相关的使用价值;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与生活者,而不是自我启动地在丰富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去不断建构自我与发展自我;学生成为所学的正统知识的迷信者,未能通过,丰富的自主建构来发展出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是没有主见地随波逐流或被他人所摆布。还有很多人会说,我国教育还有一大突出问题,“我们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能力”。而“创造力”缺乏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学生们未能发展出自主地与批判性地建构生活世界的兴趣与能力。就以当前来说,信息技术与因特网带给我们无限潜在的创造空间,但对于一个没有把信息技术和自己可能的丰富生活联系起来,没有独立建构生活兴趣的使用者来说,这个创造空间就变得狭窄起来,有时还会带来负效果。

      对于众多学生没有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原因,一个通常的解释是长期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思考(家庭与社会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影响深刻),再加上教育工作者们,基于个人并不完美的理想,长期以来有着“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理解来成长的倾向,制约了学生发展对他人见解和行为进行批判的能力。通常在一个课堂里,“教师总是在传授知识,期望学生们能够识别与复制所传授知识的领域。在一个课堂交往的流程中,大多数箭头指向教师或由教师那里指出。学生自发的提问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是很少的。”[1]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课程改革,其出发点就在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赋予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生活的兴趣和自我同一性的权力等。但一个严峻事实是,虽然广大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兴趣,希望指导此次课程改革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能够真正对他们的日常教学带来益处,但是长期存在的教学定势和教学环境压力依然使得很多教师更相信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而缺乏对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来主动建构知识与生活的重视。很多教师对于建构主义也没有“有意义”的相关理解,没有能够把对“建构主义”的认识付诸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去,而只是大概知道目前有这样一种思潮,“反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罢了”。而对于学生是否需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教师说,这对于很多标准化考试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也有教师会说,批判性思维对于一个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状况来发展更高质量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是关键的,并将从整体上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学习成绩也必将提升)。更可能的是很多教师并不清楚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建构主义对于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建构主义和批判性思维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不甚清楚。

      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古希腊人对于世界本质与因果关系的思考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辨激发人们深入现象的背后去寻找事实的真相,哲学家们通过思辨和推理建立自己的主张与信仰并在论辩中做出证明正当的解释,他们认为只有受过思维训练的人才能识别通常的偏见与错误假设,认清生活世界的深层事实,只有通过公开的理性辩论,真理才能得到澄清和揭示。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天赋人权和自由民主的思想广为传播,西方人开始以自己的利益为思维起点,通过自己的判断力对别人的言论、行为和身处情景等进行分析评价,并做出自己认为是有益的判断。但仅仅是自己的判断并不能够保证这样的决断有益于自身,培根在其《学习的进步》一书中提出了人们容易犯的四种思维错误,即部落偶像、山洞偶像、市场偶像和戏院偶像,指出人们通常在先入主见的情况下对现实进行判断往往带来错误的认识。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则使人们能够以辨证的、发展的、联系的视角来审视现实世界和个人生活。20世纪初,萨姆纳在其《社会风俗》(Folkways)一书中指出,人类心智有着以社会为中心来思维的倾向,学校有着不加批判地服务这一社会教条功能的并行倾向,“学校使得所有的人都一个模样,正统……是和生活中所有大教条相关的产物”。Dewey(1909)提出了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的概念,“对任何信仰或假定的知识形态进行积极的、持久和仔细的考虑,考虑支持它的理由和它所导致的进一步结论”。[2]和他的从经验中学习的思想相应,他认为,“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到了现代,批判性思维开始以一种思维运动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一思维运动中,很多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概念进行了澄清的努力。Norris和Ennis(1989)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思维,致力于对相信什么或将做什么做出决定”。[3]Wade(1995)定义了批判性思维的8个特征。批判性思维涉及到提出问题,定义问题,检查证据,分析假设与偏见,避免情感性的推理,避免简单化,考虑其它解释和容忍不确定性。Scriven和Paul(1996)则论述到,批判性思维是积极与技能熟练地对那些经由观察、经验、反思、推理或交流得来的或产生的信息加以概念化、应用、分析,综合和(或)评价的智力上缜密的过程,并作为信仰和行动的指南。[4]而对于批判性思维定义及其技能分类最详细与权威的研究是由Facione主持的、众多专家参与的一个著名的研究报告“The Delphi Report”。在“Delphi”报告中专家们对批判性思维概念的一致见解是,“我们意识到批判性思维是带有目的的、自我规范的判断,它对各种证据的、概念化的、方法的、分类标准的或情景的考虑进行理解、分析、评价、推论和解释,并最终形成判断”。[5]在这一报告中,还概括了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的特征,“一个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是习惯性查究的、见识多广的、信任理智的、头脑开放的、灵活的、思维公正地评价、诚实地直面个人偏见,谨慎地做出决定,愿意重新考虑,清晰地了解问题,有条理地面对复杂情况,勤奋地追求相关信息,合理地选择标准,致力于调查,在调查对象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坚持追求正确的结果”。[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