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教师发展模式论比较

——兼与台湾学者饶见维先生商榷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美福(1960-),女,吉林公主岭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研究所,天津 300073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教学研同期互动模式是笔者建构的教师自主发展模式,教师的自主发展就发生在教学研同期互动模式的运行过程之中。通过这个模式揭示了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笔者试与台湾学者饶见维先生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论进行比较,旨在凸现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的特点。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4)04-0137-07

      一、两种教师发展模式论

      (一)教师自主发展模式论:教学研同期互动原理

      1.“教学研”三要素意义界说

      笔者认为教师自主发展的影响因子有三:人生追求和目标;知识资本;教育研究。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目标是在他的教职生涯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发展是在其职业生涯中现实地展开的。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是在教职生涯中产生的,因此,教师的自主发展必然是发生在教职生涯之中。笔者把教学简称为“教”,作为教师自主发展发生原理的相关因素。“教”既是教师活动的场的概念,又是生活的内容概念,还是教师参与知识的一种方式。“知识资本”是通过学习获得和积累的,因此,笔者把知识资本影响因子从其产生和积累的角度进行表述,简称为“学”。“学”是教师参与知识的一种方式。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知识的扩展是通过“学习”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育研究活动过程中隐含着学习的发生,笔者称这种隐含在科研过程中的学习为“嵌入式学习”,在这里简称为“学”,作为教师自主发展发生的重要的和主要的环节之一。“教育研究”是教师自主发展的运行过程,是现实的实践环节,简称“研”。笔者认为“教”、“学”、“研”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三个环节,称教师自主发展发生三环节。

      2.教学研三环节的关系

      透析教师的科研过程我们发现教学研三个环节是同期互动的关系。

      在这里“教”因为是教育、教学之“教”,因此,“教”构成教师自主发展发生的“场”,决定教师的学习和研究的时空、内容及目的。“教”是教师在职场中的主要职业活动,因此,从职场的角度去考虑,就具有时空的概念,因此,“教”也就是一个从时空上限制和制约教师的学的一个限制条件,是教师的研究和学习的发生场,三者间构成一种生态的制约关系。我们可以从这种特定场境中的生态关系的角度去透析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教是问题产生的场也是问题解决的场,教师的自主发展时空是受“教”之场所决定。

      “学”是“学习”的“学”。学习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学习不可能有发展的能源——知识资本。学既是“知”也是“行”,是为知而行。“学”什么和怎么学受“教”所遇到的难题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制约。

      “研”是自主发展的发生母胎。因此,我们需要解剖这个“母胎”才能揭示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通过剖析科研活动及其过程的环节就可以揭示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从三者之间存在方式的结构上看,学处于中间的位置,是镶嵌在教和研之间的,成为一种嵌入式存在结构,故称之为嵌入式学习。从时间上看,是先有研的启动,研一经启动学就相继运作起来,这是一种瞬间发生的事。没有研就不会有学的发生。学运行后对教和研具有提供能源的作用,发挥能源系统的功能。

      (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论:知行思交融原理

      这里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论是指台湾饶见维先生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论。饶见维先生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受六个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已备、准备、经验、省思、建构、协同。六个因素彼此之间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回圈历程。饶见维先生根据这六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把这个原理命名为“知行思交融原理”[1](详见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以下凡引此书不再注明)

      所谓“知”包括“已知”与“新知”,也就是一个教师已经具备的各种专业内涵及刚刚形成的预备知识或预备行动架构;“行”乃是为了获得实际的体验,教师所采取的任何具体教育行动,包括观察、试验、假说的测试、实作等;“思”乃是教师针对从“行”中所获得的实务经验所进行的任何反省、检讨、分析、综合、评鉴等高层次的认知活动。由于这三方面必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交融并进,所以名之为“交融”。“交融”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就“知”与“行”而言,必须尽量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强调专业理论与实务必须密切结合。饶见维先生指出这一点完全吻合“做中学”的理念。他认为,目前大部分的专业发展活动规划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知而后行”。也就是认为一个教师在还没有获得实务经验之前就可以拥有教育知识,而且必须先拥有教育理论,才能进入现场,执行教育行动。因此,常见的专业教育模式都是把专业知识以整批的方式传授给准教师,要他们记忆或理解这些抽象理论性的知识。然后为他们安排实习的机会,或练习应用所示范过的行为技能。他把这种模式称为“把理论应用到实务”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教师必须先学习教育理论,然后把理论应用到实务中。这个假设是令人质疑的。因为理论与实务乃是一个单一活动的两个交替面向,而不是各自独立的领域。专业知识不能与专业经验分离。实际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往往都非常复杂,而学理知识则往往是单纯的、概略的、简单化的。这两者间无法直接一一对应,实务人员无法把先前所学的知识直接拿来一一应用。因此,任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首要之务乃是要密切结合“理论”与“实务”,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如此一来才可以达到“即知即行、知而能行、行而后知”的境界,而不会有“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的争辩。

      第二,就“行”与“思”而言,则必须尽量做到“行思并进”。饶先生的依据是:一个专业人士在他的专业工作中,并不是单纯地应用过去在他的专业训练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是在他的工作中以一种“行中思”的方式在解决问题,所谓“行中思”就是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及时形成假说,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验证该假说,然后根据行动的结果修正假说,并决定下一步新的行动。如此不断循环下去。此种行中思与一般科学研究的历程一样。换句话说,一个专业人员在专业工作中似乎在进行着许多小研究一般。“行”与“思”必须交互并进,不能有所偏废。如果偏重于“行”,则所获得的经验对于未来的帮助不大;如果偏重于“思”,则思之所得容易与实务脱节。因此,在任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如果能让教师从“行中思”来发展专业知识,也让教师发展出能自我“行中思”的能力,就可以达到行中有思、思中有行,行而后思、思而后行的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