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学本土研究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金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教育实践与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学本土研究是立足于本土教育实践、面向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本土研究,是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是教育学科学化、教育理论原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实践的呼唤。深入实践、立足本土是本土研究的基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多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研究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使教育本土研完成为可能。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4)05-0002-03

      从引进教育学至今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学者为中国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懈地努力,对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国教育学仍难以消除学科移植的痕迹,翻开教育学著作,中国本土的东西还是太少。大量的是对国外教育理论的译介,即使是对某些理论问题的探讨,也跳不出人家已经预设好的框架,缺乏理论的原创性和民族特色。如何走出教育学的迷惘之境?有的学者提出了教育学要“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引进国外的教育理论必须适合中国的本土的实际情况,要从引进、嫁接式的研究转向发展式的研究。这是中国教育学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比起初期的盲目引进照搬照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这还只是针对引进外来理论来说的,将外来的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终究还只是将人家的理论成果加以改造而已,并不能使中国的教育学摆脱依附的地位。“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的建立归根到底要从中国的实际教育中抽象和检验。”(注:李江原.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J].教育与现代化,1999,(1).)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只可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产生出来。中国的教育理论要想具有“中国特色”、“本土特色”,具有理论的原创性,就必须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本土研究。国外的教育学理论研究起步早,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成就,有很多先进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中国的教育学理论不能只靠移植,必须扎根于中国教育实践的大地,才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对中国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一

      教育学的本土研究,是立足于本上教育实践,面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它表现为研究问题的原发性,研究主体的广泛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目标和价值取向上的本土性。大至整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甚至一所学校,都可以从本国、本地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就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加以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其教育实践。其研究主体不仅包括教育理论研究者,还包括一线的教师和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家长和学生。它要求研究者具有“面向事实本身”的研究姿态,关注现实的情怀,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研究品质。

      进行教育学的本土研究,是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教育学究竟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德国教育学家布雷岑卡提出将教育学分为科学教育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注:[德]W·布雷岑卡.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J].华东师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作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的教育学理论,是关涉价值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它必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关,因此,在进行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的研究时,必然要从本土的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要考虑到自身的历史文化因素。一种教育理论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需要有关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于是就产生了班级授课制,产生了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适应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所提出的各种需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应运而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使人们更看重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因而出现了结构主义运动和新行为主义学说。总之,教育理论的诞生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要了解本国、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居于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和需求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才能使教育理论既针对现实的需要又具有超越现实的品质。正是由于教育学关涉价值和规范,因此进行教育学理论研究是不能脱离本土现实的。

      教育学本土研究也是教育学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的科学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教育科学的科学性,就在于能够通过教育实践,对教育的诸多现象、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深层结构及其变迁进行系统研究并揭示出规律性的分析思路。这些分析思路的概括化的理论,越接近于教育变化规律,也就越具有科学性。”(注:李江原.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J].教育与现代化,1999,(1).)教育科学是研究“是什么”和“如何可能”的问题,教育科学所揭示的规律必须是对各国各地区的教育现象进行充分的观察和研究得出来的,必须要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教育对人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人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如果教育研究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严格的实验室操作,那么得出的研究成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的教育规律,对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多大的指导价值是值得怀疑的。影响教育实践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多元、复杂的,而且现实的教育活动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只有深入本土的教育实践,才能真正了解教育的实际状况、问题及根源,才能真正对教育实践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发现其本质规律。教育理论不能只靠逻辑思辩去建构,而必须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不断丰富和完善。

      教育学本土研究也是教育理论原创性的需要。“教育理论原创,从思想层面看,指在问题的来源和指向上,根据本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实际情况,以本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实际问题为研究本源,获得原始性素材,做原始性(相对于验证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富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注:柳海民,李伟言.教育理论原创:缺失归因与解决策略[J].教育研究,2003,(9).)要使教育理论具有原创性,就必须要立足于本土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本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视角去分析现实教育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各国、各地区的情况都不一样,甚至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扎根于本土的现实去研究自己的教育问题,才能找到具有原创性的理论问题,提出富有意义的新的概念和命题,开创独特的研究领域,从而让中国的教育学在世界教育学话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教育学本土研究也是当今教育实践的呼唤。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上下展开了,改革的理念是先进的,但这些国外的先进的理念是否符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实际,还有待实践来检验。在改革中,还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本国本地区所特有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教育行政人员是否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深入实践进行研究。教育改革也是一场巨大的教育观念变革,其中涉及到许多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因素,各地区都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需要深入本土教育实践,以现实的、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改革顺利进行下去,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化、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教育面临重大的挑战。为教育实践应对国际化的挑战提供理论的支持,需要理论工作者既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汲取国外教育研究成功的经验、方法,又能够深入实践,进行本土研究,充分挖掘本土的潜力,发挥本土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