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律内涵的再认识

——复杂哲学的视野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虹斌(1970-),男,湖北洪湖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20世纪复杂哲学的不断发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教育规律的内涵。从复杂哲学的角度来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一定条件下稳定的联系,而不是本质的体现。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联系。为此,我们必须转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建立非线性教育规律观。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4)01-0109)-07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对教育规律的许多问题都作了有益的探讨,如对教育规律的概念、分类、内容等方面。这些研究在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的深度、广度及论争的热烈的程度却很不相称。[1]随着20世纪系统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事物复杂性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这启发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规律问题。

      关于社会科学中的规律性,国外早有学者涉猎,如狄尔泰、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以及后来的韦伯等均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国外相当一部分学者不承认教育中存在规律,如,著名比较教育学者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埃德蒙·金就否认有支配社会和教育行为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规律,他认为:“社会科学的规律性(包括教育规律)只不过是符合一定时间空间的一般化和假说。”[2]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国外学者承认教育中存在规律,如前苏联的休金娜、法国著名教育理论家米亚阿拉雷、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霍尔姆斯、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施奈德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和纽约市立大学的埃克斯坦等人,他们并不否认教育规律的存在,他们也把教育当成一个处于普通联系之中的现象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把它看成是一个自我表现的过程。[3]

      笔者考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规律研究历程,发现我国学者对教育规律的界定可以归纳为两类:(1)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4](2)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中诸因子发展变化所必须遵循的逻辑轨道。[5]教育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的教育规律制约,后者认为所谓的“必然的逻辑轨道”同样表现为一种关系,一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或关系,同样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只是“本质的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后一种定义也是前一种定义的翻版。这两种定义的实质认为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我国教育界,多数学者仍然赞同这种观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兴起与传播,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律性的认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不是试图找到一个理论去解释世界,而是要具体的考据,明显表现出反本质、反规律、反普遍化、反总体化、反同一性、反确定性,肯定多元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差异性、非中心等特点。如利奥塔就认为,“后现代知识的法则不是专家式的一致性,而是属于创造者的悖谬推理或矛盾论”[6]。相应地持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教育学者认为教育中不存在普遍的规律,如有人认为,“教学论的概念的含义一般都不可能是普遍的、自明的,企图以此概念为基础去追寻整个教学理论的普遍性显然是不现实的”。[7]

      归纳起来,关于教育规律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至今我国多数学者仍持这种观点。二是有人认为教育中不存在普遍客观的规律,只有相对的规律。三是持精神科学—解释学观点和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的人,则只把教育现象看成是历史性、价值性与精神性的现象,否认教育中存在规律,如有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价值追求的活动。[8]

      笔者认为无论人们在理论上是否承认教育规律的存在,教育规律还是客观存在的,但教育中的规律又不同于自然世界中的规律,我们应对教育规律重新定位。

      二、重新认识规律的性质

      传统的观点认为,一切都是有规律的。我国的教科书里讲的“规律”即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事物的联系构成了运动,事物在运动中形成了各种联系,其中本质的联系就是规律。[9]我国编撰的哲学辞典也是如此,如《哲学百科小辞典》认为规律就是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0]通常的观点认为,规律是内在的,偶然性是外在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本质的显现,这种规律观严格地说是决定论的。

      事实上,系统科学表明这些观点必须加以修正。当人类步入21世纪以后,系统科学代表了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它深刻动摇了几百年来经典科学的分析传统,正在改变科学的基本概念。[11]人们对科学定律纯粹客观性、永恒性、完备性和简单性之信念开始怀疑,发现了经典科学的局限性。一种关于世界整体性、生成演化及其复杂性的理解,一种冲破机械论传统、超越还原论方法的思潮开始在西方科学的各个学科中兴起。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非线性科学也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规律的理解。

      (一)随机对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影响

      1.外随机。外随机在理论上主要是指具有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运动能量的科学)性质的随机现象,以往热力学的统计随机性是外随机,其确定性的根源在于外部的(噪声)干扰。也就是说,由于各种未知力量的影响,事物的发展在短期内无法预测,而在长期则具有概率性质的偶然性,也称真随机。对于这类规律一般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但这种把握意味着不完备性。即这种规律不精确;这种规律本身就允许了反例存在;概率具有倾向性和等距性、主观性。[12]有人认为真随机产生的结果分三种情况:(1)结果主要是随机的,其信息不可压缩(处理);(2)有时则可能得出包含一定的规律性,其信息可有一定的程序压缩性;(3)极少情况下能够得出非常规则的结果。[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