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仿佛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然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农村的发展被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则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1]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农村教育应予重新认识与解读。 一、农村教育的传统释义 在传统的教育学语境中,农村教育具有特定的指谓与涵义: 1.农村教育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概念。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教育的界定,是与中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紧密联系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教育结构。尽管在国家教育政策文本或经典教育学教科书中,我们很少见到有关于农村教育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的表达,但实际上,无论在观念层面或在实践层面,农村教育已成为一种区别于城市教育的教育。当我们言说农村教育之时,实际上也是在用一种心中默许的标尺来言说一种区别于城市教育或允许落后于城市教育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即使在义务教育领域,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发达城市地区义务教育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水平与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水平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坦诚地看待这一问题,或许我们并不能把导致这种差距的所有原因归之于客观,事实上形成这种差距的一个很深刻的原因是与我国社会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相关。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即使我们百般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我们也或明或暗地存有一种轻视农村教育的倾向。 2.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是一种层次偏低,结构与功能比较单一的教育。由于农村教育是对应于城市教育因而也是一种区域性、地方性教育,这样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中,农村教育也被看成是一种层次偏低、结构与功能较为单一的教育。所谓层次偏低,是指较长时期以来,我们把农村教育主要定位于农村中的“双基”教育。农村发展本身的不平衡又使得“双基”教育在不同农村地区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与目标。对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而言,“双基”教育的重心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对于欠发达农村地区而言,“双基”教育的重心是普及小学教育与初步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采取城市有别、地区有别的分步实施策略,这固然向国际社会展示着中国实施全民教育的成功经验与特色,但从中可以感受到城乡教育机会的差别,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分步实施策略实际上有悖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所应有的教育平等与公平的理念。农村教育层次在总体上的偏低是与对农村教育的认识及对农村人的认识相关。当然导致这种状况又有着更为深刻的经济与文化原因。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结构、功能的较为单一也是一种积习已久的弊端。农村教育的低层次导致其偏重于普通教育或正规教育之一维。多样化的农村教育结构因教育层次的偏低而难以有效地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结构调整虽然在不断进行,但进行中的艰难亦明显可见。农村教育结构的较为单一无疑又使得教育功能难以获得恰当的释放与发挥。 3.在较长时期内,农村教育是一种试图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安于农村、安于农业的人才教育。在重视与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一直较强烈地存在着一种试图校正农村教育培养目标的导向。对农村教育实践所持有的较为激烈的批评往往指向农村教育在培养脱离农村、脱离农业的人才,农村教育的发展自然应有鲜明的目标导向,但农村教育目标如何确定,却需要科学地认识与探讨。在较长时期内,我们对农村教育目标的偏狭的认识,既与中国社会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有关,又与小农经济意识与观念的长期影响有关。应该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农村教育应该培养安于农村、安于农业的人才,然而,由于农村本身处于现代化变革过程中,这决定着农村教育又不能将培养目标只是如此简单确定,尤其是不能仅仅确定为培养安于传统农村与传统农业的人才上。对农村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偏颇在实践上产生着一种事与愿违的效果,它阻碍着农村教育多样化的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农村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已经具备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言的。[2]所谓“低水平”,乃是因为中国迄今农村人口众多,尽管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农村人口比例较大本身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所谓“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乃是因为在较大面积的农村地区,人民生活虽然达到“温饱”,但距离“小康”尚有一定差距,同时仍然存在贫困农村地区,且贫困人口不在少数。正是为着消除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确立了在新世纪初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于这一目标是指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以农村人口奔小康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框架中,农村的发展也就被赋予新的要求与期待。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人口更大规模的转移。城镇化水平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观。提高全民族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与保障,而提高全民族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关键在农村。其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