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羊毛出口贸易

作 者:

作者简介:
渠占辉,天津大学 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2 渠占辉(1969—),男,河北衡水人,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原文出处:
南开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羊毛出口所得是我国近代西北地区农牧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当时,西北羊毛主要销往美国,而天津是出口量最大且比较稳定的口岸,西北羊毛从产地运至天津,其间交易程序、贸易路线和运输方式几经变更。影响西北羊毛出口的因素较多,仅从经济角度分析,主要有国内外对羊毛的供需状况、税负增减、交通和贸易方式的变动等。羊毛出口贸易对促进近代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历史经验表明,西北地区要改变落后状况,求得经济发展,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还须依赖同中东部省区经济上的协调配合。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67(2004)03-0113-06

      近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对外经济关系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近代西北地区的羊毛出口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侧面来考察当时西北对外经济交往的状况和程度。

      羊毛是西北地区土货出口中的一项大宗商品,其出口所得是西北农牧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以近代内蒙古地区为例,据1935年的调查,当地一个7口之家的牧民或半牧民(半农作)家庭,一年家庭收入的来源主要靠出售畜肉、畜皮毛和农作物,其中出售羊毛一项得到的收入,约占其家庭总收入的13.40%~18.64%[1]。此外,羊毛出口贸易还在增强西北与中国中东部地区经济交往,促进边疆内地与沿海口岸地区之间的商品和货币流通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时段起自西北羊毛出口贸易初兴的19世纪80年代中期,止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7年抗战爆发,国家对羊毛贸易实行统一购销,原有的贸易形式、贸易组织及运输路线亦大多不复存在。

      一、西北羊毛产量和出口量估计

      羊毛是毛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在近代,国外需求的中国羊毛主要是绵羊毛。据1934年中国对绵羊存栏数量的统计,当时中国的绵羊总数约为3500万头,但同一时期英国方面对中国绵羊存量的估计却约为4500万头[2](pp.656~658)。两个数值相差较大,究竟哪个更准确呢?学者夏循元重新对这两个数字的可靠性进行核定,认为英方的估计并不准确,其中包含对中国各省不同年份绵羊数的重复估计,且含有山羊数。他认为中国的调查结果相对更准确可靠。若以夏循元认可的该时期的绵羊存量为基数,按当时通行的一头羊年均出毛量1.5斤的标准计算,则中国的年产羊毛量最多可达5250万斤。这一产量已使中国位于当时世界产毛大国行列。另据1934年国民政府农业部对西北省区(包括察哈尔、绥远、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羊毛产量的调查,约为3905万斤[2]。由此可知,尽管此时外蒙古已独立,西北少了一个极重要的羊毛产区,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西北地区的羊毛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4.38%,依然是中国羊毛的主要产区。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较低,西北各地虽盛产羊毛,但在1932年以前,当地几乎没有大型毛纺织企业,羊毛就地吸收并加工利用的程度很低。至于中东部口岸城市的毛纺织厂,在1930年以前对国产羊毛的需求量也远低于实际供给量。以后随着国内对羊毛制品需求的扩大,国内厂商对进口羊毛的需求量一直增长。这就形成一种怪现象:中国是产羊毛大国,毛产量足以供应国内厂商所需,可厂家却弃之不用,转用进口羊毛,原因何在?结合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分析,问题在于:中国羊毛产量虽大,但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没有稳定的供应,品质上不能与国内的生产工艺水平相适应,这使得国内厂商不得不从国外直接进口原料。

      至于国内毛纺织企业对国产羊毛的需求数量,虽然没有太精确的统计数字可供参考,但有学者根据当时国内毛纺织工业的发展水平,估计中国毛纺织企业对国产羊毛的需求量,即使在30年代初中期,也不会超过国内供给量的三分之一[3]。以当时中国毛纺织工业中心天津的情况为例,对羊毛有较大需求的是天津的地毯业,1930年天津有生产地毯的厂家和作坊共303家,其中只有3家外资企业采用机械织造毛线和地毯,其余所有华资企业都还是手工操作,而且有251家中资企业的资本在500元以下,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率可想而知[4]。然而,那些不能被国内毛纺织工业吸收利用的国产羊毛,国外的毛纺织企业却能将之改良后使用,所以中国各地出产的羊毛多通过出口来解决销路。

      不同时期西北羊毛的出口对象有所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羊毛出口市场有两个:一是从蒙古和新疆直接出口俄国,不过出口量并不大;二是经天津转运出口,销往欧美各国,当时由这条路线出口的羊毛占整个西北羊毛出口的绝大部分。“一战”结束后,蒙、新地区对苏俄的羊毛贸易发生转变。苏俄继承了前沙皇政府对外蒙的外交政策,并逐渐取得在外蒙的贸易垄断地位,自然也就独享了外蒙供应的羊毛。这之后,苏联西土铁路在1930年建成,这条出口铁路大大拓展了苏联在亚洲领土内的货运能力,再加上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工业化成就,使其大大拓展了对新疆的贸易往来。到1932年,新疆已成为苏联在远东的第三大贸易地区,位列蒙古国和波斯之后[5]。新疆的羊毛贸易也自然转向苏联。其实早在1902年,就有外国人对俄国觊觎我国蒙、新地区羊毛贸易表示担心[6]。

      天津是近代中国羊毛出口量最大且出口比较稳定的口岸,而经天津出口的羊毛主要来自西北。据海关1900—1935年的统计,天津的羊毛年均出口量、值曾分别占到全国年均总出口量、值的70%~80%左右[3](p.99)。天津之所以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羊毛出口口岸,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地理和交通上最靠近西北,另一方面,天津的洋行和华商在西北拥有的传统商业势力和影响也不容忽视。1924年天津的《公闻报》(China Advertiser)报道,由天津出口的羊毛,产自甘肃、宁夏、青海的占50%,陕西的占15%,蒙古地区的占25%,直隶和山东的占10%,也就是说,天津出口的羊毛90%是来自西北[7]。由于天津海关并未将其每年出口羊毛作地区性分类,所以笔者依据上面的调查结果,再结合天津海关贸易报告中有关羊毛出口数量的记载,将每年由天津出口的羊毛总量按90%的比例折算后,即近似地估计出西北羊毛的出口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