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变动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东刚,南开大学 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张东刚(1965— ),男,天津市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经济学博士。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近代中国是外在一种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更加突出。消费需求是总需求变动不断再生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需求上升诱发了投资需求上升,消费需求总量扩张刺激了总供给增长,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促进了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变动。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3-0036-11

      19世纪中叶,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叩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其传统社会所不能容纳的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直接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步入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注: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30年中,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尚处于暴力扩张和争夺殖民地与市场的资本积累阶段。外来的机制品并能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尚未解体。但随着列强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外来工业品竞争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从中国取得更多的种种特权和便利,才促使中国传统经济基础开始分解。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近代工业肇始产生。便于资料的选择,我们将中国近代经济增长视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近代中国是处在一种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就决定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更加突出。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就近代中国消费需求总量变动和结构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展开实证分析,说明中国消费需求变动的内在规律,辨析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模式。

      一、消费需求的变动对总需求的贡献

      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它的变动对总需求变动具有重要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个人消费需求始终占绝大比重,而且其变动方向也与总需求变动方向大体一致。因此,可以说消费需求变动与总需求变动密切相关。

      表1近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和政府支出与总需求变动比较单位:%

      年份AD% PC/AD

      PC%

      PG/AD

      PG%

      1887-1917 0.193.6

      0.012.31.3

      1917-1922 4.593.14.72.62.0

      1922-1927 5.994.26.11.6 -12.6

      1927-1932 4.092.14.02.3 128.9

      1932-1934 -2.594.8

      -2.63.2

      12.9

      1934-1936 4.593.03.44.03.0

      说明:AD、PC、PG分别代表支出法下总需求、个人消费需求、政府消费支出,AD%、PC%、PG%分别代表AD、PC、PG的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拙著:《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和拙文:《政府消费支出变动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中数据计算。

      根据上表数字可知,近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份额呈较弱的下降趋势,其比重由1887年的95.5%降至1936年的90.2%。49年间仅下降了5.3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11%。虽然个人消费需求占总需求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走势,但其增长率总体上呈现上升特征,并且个人消费需求增长率与总需求增长率具有较强的关联,二者几乎呈同步波动态势,波动幅度基本相同,这表明个人消费需求变动对总需求变动具有重要牵动作用。我们看到,实际消费需求增长率1887—1936年间年平均增长为1.5%(以1933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人均实际消费需求增长率年平均增长为0.9%,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美国(1889—1948)为2.1%,瑞典(1882—1948)为2.3%,日本(1889—1938)为1.5%,加拿大(1870—1930)为1.3%,德国(1851—1931)为1.4%,英国(1880—1939)为0.8%,意大利(1860—1940)为0.5%,挪威(1865—1930)为0.9%。[1](P274)从整体上看,近代中国国民个人消费需求增长率同于或略低于同期世界工业化国家和日本的平均水平。

      一般说来,在正常条件下(例如价格水平一定),消费需求数量的变化主要是受下列因素影响和制约的:一是可支配收入水平;二是边际消费倾向(MPC);三是消费的示范效应。如果消费倾向不变,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那么,消费需求必然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反之亦然。假如收入水平相同,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用于消费的支出就多,对消费品的需求就越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其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高收入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常常是低收入者消费行为的导向器,努力进行“模仿”,并力图尽快“赶上别人”的倾向是消费“示范效应”的典型反映。

      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民个人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以略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1887—1936年的49年间,如上所述,以1933年不变计算的实际消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和人均实际消费需求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和0.9%,而同期实际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86%,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23%。[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