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煤炭市场整合与俄国煤炭进口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广翔,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张广翔(1957-),男,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国经济史、社会史研究。

原文出处:
北方论丛

内容提要:

研究俄国革命前能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揭示其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中的地位。所研究时期俄国燃料结构仍然以石油、煤炭、木材、木炭和泥炭同时并存,煤炭产量虽不断增长,但远不能满足于自身消费需求,不得不依靠进口,俄国的煤炭市场与欧洲的煤炭市场联系密切;国家通过关税限制煤炭进口措施得失兼有;导致国内煤炭市场供求失衡;在关税保护伞下的俄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尚显稚嫩。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4)01-66-69

      欧洲煤炭市场。研究欧洲煤炭市场应从煤炭价格入手。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价格记载的煤炭交易点虽不多,但却很有代表性。在俄国彼得堡和中部工业区消费的煤炭主要来自国外,其价格有案可查。顿河罗斯托夫煤炭的价格代表了俄国最大的顿涅茨矿区的市场行情,德国的煤炭价格以德国最大的煤炭和冶金工业中心——埃森(代表莱茵河-威斯特发利亚煤矿区的价格)和德国第二大煤炭中心不来梅(代表西里西亚上游煤炭价格)的价格最具代表性。此外,德国最大港口汉堡的煤炭价格有据可查。根据伦敦的价格可判断英国的煤炭价格。

      根据《1896-1917年俄国和国外主要市场商品价格汇编》[1](p.82)所载资料,可以揭示1890-1914年间每3年煤炭平均价格,揭示其价格动态的这些平均数的绝对和相对差异。根据各个时期初期价格水平依高低可分为三组:彼得堡煤炭每普特超过15戈比;俄国的顿河罗斯托夫、德国的但泽和汉堡、伦敦每普特10-15戈比[2](p.82);德国的埃森和不来梅每普特价格最低,这样,德国的煤炭售价最低,而需要进口煤炭的彼得堡的煤价最高。由于煤炭运输费用计入煤炭价格使各地的煤炭价格相差悬殊。这一时期价格居高不下,顿河罗斯托夫的煤价比埃森和不来梅高出一倍,彼得堡的煤价迅速攀升,国外煤价变化缓慢,无论埃森,还是不来梅每3年煤价落差不大。

      上述情况大致说明1890-1914年俄国和国外煤炭价格的某些变化,价格态势反映出所研究时期西欧和俄国煤炭市场的三件大事:欧洲煤荒(1899-1900年)和经济危机(1900-1903年)、以及俄国燃料荒(1911-1913年)。

      19-20世纪之交,席卷西欧和俄国的工业危机导致俄国燃料基础形势的剧变。19世纪末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增加,1901年的开采量最高,价格也远远超过1900年。煤炭价格运动以1900年截然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顿河罗斯托夫的价格波动与其他地方(除埃森之外)的价格波动同步,而后一时期这种同步消失了。例如,不来梅的价格就是如此。而埃森价格变动更加离奇:前一个时期与其他地方价格相反;后一时期则与其他地方同步。为何出现此种现象?什么因素决定价格的这种变化?这些结果意味着什么?是否存在包括产地在内的统一市场?

      价格的某些接近能被视为这种市场一体化的表现,但价格之同缺乏密切的正相关,而且由于市场的界限移动,即消费者货比三家,甚至产生逆相关。但这种过渡本身证明了市场的整体性。但研究市场的传统方法不适用于分析煤炭市场及特点。对研究这种空间形式的市场而言,首先必须确定市场的“中心”和边缘,为确定边缘应当研究货流的空间分布。遗憾的是,难以获取和评估货流所有方面的详情,而且研究货流不能回答市场整合程度的问题。我们认为可用其他方法研究像煤炭这种特殊的市场,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我们找出现存的市场和以这些市场的大致界限为限。

      将商品交付消费者的条件的变化(改善交通,运费、铁路税率和关税的变化),还有生产条件的变化(蓝藏枯竭、开采新煤矿、投资的增减等)影响到市场界限变动。为进一步分析价格,解释价格的态势和得出俄国煤炭市场的概念,必须研究其煤炭生产、进口、出口和消费的条件。

      俄国煤炭工业的一般特点。俄国在欧洲进口煤炭的国家中特点鲜明。首先,与其他国家相比,煤炭在俄国能源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当时,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不发达国家无不以煤炭为主要燃料,俄国却继续广泛使用木材,如1900年俄国工业燃料动力中石油、煤炭、木材、泥炭和木炭分别占41.7%、28%、20.4%、8.7%和1.2%[3](p.3-94)。然而,俄国对煤炭的需求迅猛,通过消费煤炭的变化可间接判断此种情况。但煤炭需求的迅速增长(1887-1914年增长近6倍)不能充分反映需求增长,因为俄国的煤炭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1899-1900年欧洲的“煤荒”,俄国首当其冲,1911-1913年俄国又独自饱受燃料危机之患便是证明。

      俄国属于产煤国,所产煤炭的绝大部分出自两大矿区-俄国南部的顿涅茨和沙皇波兰(俄国西部)的东布罗夫斯基。顿巴斯煤矿毗邻克里沃罗格铁矿使俄国南部的煤炭和冶金工业发展相得益彰。有针对性的铁路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这种发展。19世纪70年代-80年代上半期铁路网的主体部分竣工,1878年与顿巴斯铁路干线相联结的顿涅茨煤炭专用铁路和1884年将顿巴斯与克里沃罗格相联结的叶卡捷琳堡铁路最为重要[4](p.143)。结果,20世纪初按俄国铁路网的密度而言,南俄拔了头筹。1904年每1000平方公里叶卡捷琳堡省和欧俄分别有铁路37.9与9.9公里[5](p.122)。

      1888年前,按开采量而言,顿涅茨矿区并非一直高于东布罗夫斯基矿区,且优势不明显。但此后顿涅茨矿区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了东布罗夫斯基矿区。1890年,这两个矿区煤产量占全俄产量90%左右[6](p.33)。俄国煤炭工业形成了两个中心、两个潜在的市场。这是以顿涅茨矿区为中心的俄国“南部”市场和以东布罗夫斯基矿区为中心的“西部”市场。俄国煤炭开采量的增长速度落后于需求增长的速度,国内煤炭的不足部分经常靠进口。国内煤炭产量不足远非是国家进口煤炭的惟一原因。由于俄国地域辽阔,国产煤炭从产地运到消费地点因距离遥远而无利可图。例如,煤炭从顿涅茨矿区运到彼得堡每普特14戈比,英国煤从海路运抵彼得堡包括运费和关税在内每普特5-7戈比[2](p.9)。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彼得堡是俄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是进口煤炭的主要的消费者和支配者,应被视为第三个市场中心。所以,欧俄至少存在三个市场,这三个市场可有条件地称为南部(以顿涅茨矿区为中心)、西部(以东布罗夫斯基矿区为中心)和西北部(以彼得堡为中心)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