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

作 者:
王川 

作者简介:
王川,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 成都 610066 王川(1969-)男,汉族,四川乐山人,1994、1999年获中山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原文出处:
西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发史上,西康地区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康地区的农业技术的改良及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一些相关机构民国初年广泛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及民国二十九年(1940)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起了较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为主,在论述这一历史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农业改进活动后,指出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农业改进的成绩有限,但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在中国近代边疆开发史上无疑是不应忽视的。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8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5738(2004)01-0044-06

      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拓与经济发展史上,西康地区(系康藏的一部分)的农业改进与发展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于这一问题,1949年后出版的论文(著)如《甘孜州文史资料》的多篇文章,叙述民国史事时有所涉及,称解放前“农业事业机构或建或撤,时有时无,经费不足,人员少,实际效果甚微”之类的[1];《康定县志》仅有“民国时期对(蔬菜)品种培育引进做了些科研工作,推广品种有扁豆、南瓜、韭菜、芹菜、莴笋等10多种”等语焉不详之论述[2];不仅史实不够准确,而且多集中于1940年春“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成立后。事实上,一些相关机构如民国时期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在西康地区的农业技术的改良及新技术推广中,起过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值得研究。本文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民国时期西康出版的报刊和关于西康的报刊等资料为主,参证相关其它史料,在论述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活动之后,说明其历史地位。

      一、“西康农事试验场”的前身——晚清在西康各地开办的“农事试验场”

      (一)西康的地域范围及其发展农业的条件

      西康地区包括今四川省甘孜州全部、凉山州部分以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晚清时期出现建立“西康行省”之议,但未实行;1925年“西康特别行政区”成立。1939年1月1日,西康省在康定成立,四川军阀刘文辉为省主席,拥有33个县和3个设治局,其中康属(今四川甘孜州境域)有康定、瞻化(今新龙县)、泸定、炉霍、甘孜、道孚、丹巴、九龙、雅江、理化(今理塘县)、稻城、定乡(今乡城县)、得荣、巴安(今巴塘县)、义敦、白玉、石渠、邓柯、德格19个县和泰宁设治局;宁属(今四川凉山州境域)有西昌、会理、盐源、盐边、宁南、昭觉、冕宁、越西8个县和宁东设治局;雅属(今四川雅安地区)有雅安、荥经、汉源、天全、芦山、宝兴6个县和金汤设治局。

      西康地区有着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植物资源的种类繁多,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版的《西康小识》说西康“物产”有林、果、花草、农产(菜蔬、药用植物)等多种:林则“白杨最得地宜,遍谷满山,桦、松、柏、桧、枋、狗骨之属,丛生其间”;“果则丹巴之梨及石榴,康巴之红花,泸定之桃、李、杏、樱桃、枇杷、葡萄、仙桃果,巴安称是,又猴子核桃尤为特产,其味似粟”;“农产青果〔稞〕、稻、玉蜀黍、荞麦、蚕豆、豌豆、马铃薯;菜蔬以泸定、巴安品类最多,而康定较各处尤为特别,三季之菜蔬同时登于鼎俎,此实为内地所无,丹巴、道孚之葱,为此中冠,巴安海椒,生于灌木(即黔所谓高树辣子也),亦产黄耳,菌菰最多;药用植物则有大黄、黄连、半夏、知母、贝母、木香、茵陈、羌活、川芎、老鹳草、茜草、柴草、牛滕、雪莲花、雪儿〔耳〕子、雷猴子、雪灵芝、苍蒲根、厚朴、虫草、百合等,此其最著而为大庄〔装〕之出品者,他不备举”[3],说明当时西康地区的资源丰富,出产繁多。

      其次,晚清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不少县份均有大片沃土,并且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如“康定沿河皆沃土,气温虽低,种莱服、白菜等冬作蔬菜甚宜”[4];又如“关外苏杭”巴塘“天气温暖而可居,地土膏腴而可耕,水泉清洁而可灌”,“以宜稻宜蔬之沃壤,而不知变通耕作,弃地之利,良可惜也”[5];前往“西康视察,以供将来西康建省之采择”的“边区视察员”任乃强于1929年9月报告说:瞻化县“地势气候,并似丹巴,而产业幼稚,则愧丹巴远甚”,“地利不能尽”,因此认为“此县产业有可改善者三事:第一为治果园,如梨、胡桃、葡萄、苹果等类,以瞻化地候土宜言,并极相宜。目前瞻化竟无果种,此可叹也”,“第二为牧羊业”,“第三为增加农产品”[6]。

      可见,西康地区虽有着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但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缓慢,西康各地农业技术落后,有着改进、提高的巨大空间。

      (二)晚清在西康各地开办的“农事试验场”

      晚清时期,随着“振兴实业”口号的提出,社会各界再次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有识之士积极改革农业,改良中国原有农作物种子,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各省设立“农事试验场”,至1911年仅四川省就有农事试验场74处,可说是中国由政府办理农业科技改良的开始[7]。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下令各县属试办“农事试验场”,从内地引进水稻、小麦、土豆、马铃薯、荞麦、高粱以及各种豆类和蔬菜品种,进行试种并向农民扩广,“提倡改良农业”,于是,川边地区悉有菜蔬产品,“可供汉夷官民采食,则试验场之效果,已有萌芽”[8]。

      具体到西康地区的县份而言,如昌都县“自设治后教种马铃薯,现为人民大宗食料”;察雅县“自设农民试验场教种稻谷、豆类,应有尽有”;同普县(今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自设治以后教种马铃薯,现已普及,成为大宗食料。嗣后,成立农业试验场,教种菜蔬”;贡觉县“自设治成立农民试验场,教种马铃薯,现已成为人民大宗食料”[9];德格委员(相当于县长)则“于更庆村脚小河边,开垦试验场一块”,将发到各色种子,如法播种,并买添胡豆、黄豆、豌豆、高粱、小麦、洋芋及各种瓜菜等种,如法试种,加用肥料,引用灌溉”,结果所植包谷、胡豆、豌豆等果实“累累”,“其小菜诸品,如莴苣、白菜、青菜、菠菜、葱、蒜之属,亦可种植”,其它“各项植物”的试种则失败[10],可见引进多种农作物均成功地得到了推广,取得了一定实效。此外,个别县令教民种植亦有一定效果,如贡觉县“至民国三年县知事刘钦萱教人民习食菜蔬,以菜合糌粑熬粥,人民德之。现在亦知菜根之有味也”;1915年武城(今属贡觉县)县令黑梅亭“凡石田教种马铃薯,甚宜,人民德之,称为黑薯以为纪念”;1917年吴乐赓至宁静县(今属芒康县),“教种马铃薯,收获甚丰。盖西康高原半为沙田,宜种马铃薯,尤宜大豆,现已为大宗食料”[11];1917年刘鼎彝莅任九龙县,辟地百亩以设农民试验场[12],对当地农业很有促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