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物价与居民生活:对上海地区的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学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上海 200235)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江南人的消费及生活领域的探讨成果并不多。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影响到对一个区域整体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估。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对相关文集、笔记、方志、档案等资料的爬梳,试图了解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上海地区物价的基本情况与走势,分析影响几种主要物价变化的因素,及由这些因素而引起的物价涨落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掌握一个地区较长时段的物价变动与居民生活情况。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9;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3)11-0103-10

      江南是近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近年来有关江南区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从粮食、棉花、棉布、丝绸等的生产与销售,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市镇经济勃兴,区域经济成长,以至文人结社、社会阶层、风俗习惯,都有专家、学者予以关注,且产生了不少优秀成果。

      相比较而言,对于江南人的消费及生活领域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这个问题,方行先生在几年前便有所觉察,特意撰写《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从农民的消费特点谈起,围绕江南农民在生活、生产领域的消费进行了一些探讨,方先生希望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注:方行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海外一些学者对此也比较关注(注:前段时间,海内外学者针对彭慕兰(Keneth Pomeranz)教授所著《大分岔》(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China,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World Economy.)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其间涉及许多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彭慕兰论著中有关英国与中国江南地区在消费领域的比较,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如黄宗智先生的文章《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就提到彭慕兰在长江三角洲的消费问题上“无视普通常识”,并一再说“关于中国人消费的其它方面还少有系统的著述”,“在与欧洲的消费进行比较之前,我们还需要就中国的消费做许多研究”。)。既然大家都知道消费问题十分重要,为何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很薄弱?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可供说明、论证传统中国消费情况的直接资料十分稀缺。一些西方学者在分析欧洲经济史时,可以列举大量包括法庭检验遗嘱的记录、消费物品的清单等等的原始凭证或资料,特别重要的是,他们所引用的这些材料在时间上又往往比较连续。对于这一点,美国学者詹姆斯·W·汤普逊在他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有专门论述:“从12世纪中期起,具有统计学性质的文献,无论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在数量和品种上都一跃而起。”(注:[美]詹姆斯·W·汤普逊著、徐家玲等译:《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21-631页。)大约从1300年起,所有这些各类文献都普通出现了。反观同一时期及此后几个世纪涉及中国人物品消费的清单或类似的数据却十分缺少,即便有,也十分零碎。其深层的因素,在于中西方之间社会结构的差异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同。

      尽管如此,若变换角度,从中国历史文献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消费问题可以探讨的领域还是有一些。譬如,透过一个地区的物价变动、物品的集散,也能反映当地的消费情况,而这几项资料,在传统中国的文献中并不缺乏。在全汉升先生等所著的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清中叶的米粮市场与贸易》)(注:Mid-Ch’ 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清中叶的米粮市场与贸易),By Han-sheng Chuan and Richard A.Kraus,Published by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1975。)中,就充分利用了官方文书、宫廷档案、各地方志以及官员的报告、文集等,以此来研究18世纪清代各地的米粮情况。另有一些学者,如王家范先生曾撰文就明清时期江南消费风气作了探测,他综合散见于文集、笔记、方志等地方文献的各类消费记载,把江南的消费概括为九大类,即:饮食肴馔消费、住宅园林消费、衣着服饰消费、陈设用具消费、婚丧寿诞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民俗信仰消费、科举官场消费、纳妾宿妓消费等,并就此类消费的社会效果进行了解析(注:王家范的两篇文章《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与《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二》,分别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2期。)。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米粮、棉花、棉布、丝绸等主要物品的生产、流通进行了详细爬梳,相关论著也涉及江南地区的物价情况(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早些时候有徐新吾主编的《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近年则有范金民的《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较长时段考察江南区域的物价变动以及江南人的消费生活提供了很大帮助。

      明清以来江南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些论著中依据一、二种文献的记载所反映的消费情况是否具有普遍性?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以上海地区(相当于清代的松江府及苏太地区所属的嘉定、宝山等县)为范围,通过对相关文集、笔记、方志、档案等资料的爬梳,主要考察两方面内容:一、了解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上海地区物价的基本情况与走势;二、分析影响几种主要物价变化的具体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而引起的物价涨落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多大关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