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

——2001年全国普查工业数据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小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

原文出处:
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本项研究利用了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2001年),在全部工业产业的基础上,考察了最新的民营化发展的动态,考察20多年来形成的改制面和所产生的相应绩效效果。按照现行的国家规定的企业产权注册的详细分类指标,我们得以将改制企业从一般公有企业或私有企业中加以分离,从而能够通过相应的实证模型,来检验不同所有权因素,尤其是改制形成的不同股权类型对于产业效率的影响及其程度。主要的发现如下:(1)国有企业(包括传统国有、国有独资企业)对于效率具有明显的负作用,私营企业、股份企业和三资企业则都表现为积极的对于效率的正相关推动作用,其中,私营企业推动产业效率的作用最强,三资和股份合作企业其次,再次则是股份企业和集体企业。(2)对于改制企业的不同资本股权来说,个人资本普遍具有最显著的对于效率的正相关的积极效果,法人资本表现为显著性不稳定的正相关作用,集体资本表现出与效率不相关的结果,而国家资本则表现出十分显著的负相关的效果。(3)对于股份有限、有限责任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这三种股份企业之间差异的分析表明,股份有限公司的规模效益作用明显小于股份合作制企业,这是较多的国有产权的消极作用抵销了规模效益的积极作用的结果。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劳动贡献率明显高于资本贡献率,表明这类改制企业在改制后初期主要依靠“劳动推动”或“人力资本推动”,来提高企业效率。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字号:

      中国20多年来的市场化和民营化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化。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私有产权的经济成分也在迅速地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有产权一统天下的格局,私有产权的经济已经和正在逐步地取代国有经济,到21世纪初,私有产权经济已经成为整个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转轨的本质就是依靠民营化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转变。因此,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制度因素,是企业的所有制。那么,在中国的实际经济中,不同所有制或不同产权组织之间究竟有无效益差异?20多年来的市场化和相应的民营化改革究竟对于经济效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用,影响程度如何,以及民营化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还有多大?对于这些问题,本项研究将通过实证数据的检验来给出相应的答案。这个结果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工业的民营化效果,以及如何把握中国的民营化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政策和实践意义。

      2001年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为我们进行这项重要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实证数据的基础,使得我们的经验研究能够不受到样本选择可能产生的偏差性影响,而在全国的全部工业产业的基础上,继续跟踪最新的民营化发展的动态,考察20多年来的改制面和产生的相应绩效的效果,因而从这样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到反映最新改制进展及其改制效果的研究成果。

      本项研究利用了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的普查数据(2001年),这次普查数据提供了全部的法人单位的基本信息。普查数据库包括了工业、农业、地质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所有行业,它们之间差异很大,产业性质明显不同,相互之间也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根据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我们选择了民营化进行得最为普遍的工业领域,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

      具体的分析将从企业产权分类开始,选择的产权指标主要采用现行的国家规定的企业所有制注册分类指标,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合并归类,便可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所有制企业。根据这种产权分类,我们构造了一个中国经济的实证模型,从而可以对影响产业绩效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检验所有权因素对于效率的不同影响及其程度。

      大体来说,经过适当合并的企业分类主要如下:(1)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国有联营、国有独资);(2)集体企业(包括集体、集体联营);(3)股份合作企业;(4)有限责任公司;(5)股份有限公司;(6)私营企业(包括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和私营股份有限);(7)港澳台合作合资企业;(8)港澳台独资企业;(9)外商合作合资企业;(10)外商独资企业;(11)其他企业(包括国有与集体联营、其他联营、其他内资企业)。我们的分析中所采用的企业所有权指标主要就是在上述这11种企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销售、就业、资本分布及股权结构

      (1)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销售收入、就业和资本分布

      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销售收入的总体分布来看,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如果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在内)大约占有三分之一的销售市场份额,其他非国有性质的企业占有其余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只占全部工业企业就业人员的四分之一还不到,而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已经十分接近国有企业了。如果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控股企业在内,国有性质的企业的就业人员大致仅占据大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比重。

      从就业人员来看,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已经较接近国有企业的就业比重了,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而各种其他类型的企业也在承担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解决就业的多元化渠道已经形成,国有企业的就业职能将愈来愈弱。

      由表1还可见,从全部企业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资本比重不到30%,港台和外商资本企业的比重也大约不到30%,私营企业资本约10%多一点,其余的则是股份企业和集体企业,亦为不到30%。

      从资本结构看,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已经开始超过国有性质企业的资本,占据了全部工业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大体上三分天下的格局,即(1)国有;(2)私营和外资;(3)法人和集体。这三类主体共同主宰经济的格局,体现了中国转轨时期的典型特征。

      表1 不同注册类型企业收入、就业和资本的分布(2001年)

      不同注册类 销售收入 从业人员 实收资本

      型的企业 比重

      比重 比重

      国有企业 22.70% 24.15%29.25%

      集体企业 10.66% 17.65% 7.81%

      股份合作企业 2.93% 3.88% 1.87%

      有限责任企业 10.18% 9.52%10.67%

      股份有限企业 12.20% 5.88%10.80%

      私营企业 14.29% 22.60%10.31%

      港澳台合作合资企业7.05% 4.50% 7.16%

      港澳台独资企业4.97% 4.96% 5.85%

      外商合作合资企业 9.29% 3.56% 9.99%

      外商独资企业 5.13% 2.55% 5.70%

      其他企业 0.59% 0.76% 0.56%

      总计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数据库。

      (2)不同类型企业的资本股权结构的比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