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的规模障碍与解决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清梅,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原文出处:
财经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对民营企业融资中存在的规模障碍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民营企业融资障碍的主要因素是规模偏小,随后通过问卷调查证实不同规模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的融资渠道有所不同,而我国为小规模企业设立的融资渠道不足。小规模企业的融资障碍是世界性难题,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策性融资扶持来解决,目前我国的融资扶持措施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的经济改革在过去25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成功的经济增长态势一直以来都是中外经济学家研究探讨的热点,其中民营经济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主要驱动力。近些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是不断增加。与1999年底相比,2001年的产值增长了60.3%,销售额增长了45%,缴税额增长了57%。2003年选出的百强民营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0.14%,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8.49%,但是尽管民营企业具有很高的资金利润率,并获得了高速发展,根据调查,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缺口[6]。“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调查报告也显示,企业的发展(扩大再生产、扩大经营)资金需求量平均为883.85万元,中位数是100万元,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缺口。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的这种资金缺口和其规模比较小有重要关系。数据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规模低于国有企业。1997年,在非国有工业中,小企业占总产值、总资产和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5.6%,73.1%,90.8%。到1999年,在集体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在工业增加值、总资产和利润总额中仍占较大的比重,分别为74.%,65.5%,75%[2]。从企业人数来看,2001年底全国私企为2028548户,雇工人数为2717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仅为13.4人,因此本文将对民营企业融资中存在的规模障碍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国家工商局1995年发布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夏小林、李路路(1998)结合问卷调查发现,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央行没有禁止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贷款的规定,相反的规定则在80年代就有了,90年代更强调了要按照《贷款通则》给予私营企业一般工商企业相同的信贷支持。通过1995、1996年两次调查的数据分析指出,私营工业企业贷款不平等不仅与人们常说的“身份”有关,而且也与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有关,而且规模越小,借款率越低。他们认为,90年代后期私营工业企业因“身份”而贷款难的问题已经加速转化为因其规模偏小而贷款难的问题,即加速转化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一般性问题。因此他们认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路,不应再过多纠缠“身份”问题,而是要依靠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1]。郑江淮认为由于非国有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融资时往往遇到与资金供给者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企业规模成为造成非国有经济外源融资缺口的主要因素[2]。由于中小企业的80%都是民营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也可以近似地反映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张捷通过710份问卷调查结论证明,构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壁垒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规模歧视,而非转轨经济中特有的所有制歧视[3]。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孤立地进行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较多,全面、综合研究较少,指出问题的比较多,真正总结解决方法的少。为此,笔者将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规模障碍及解决方案进行系统性、整和性的研究。

      二、理论分析

      小规模企业的融资困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说明企业规模是决定企业融资难易程度以及融资渠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个难题由于英国1931年的《麦克米伦报告》而被称作“麦克米伦缺陷”[5]。造成麦克米伦缺陷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1.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向外界有效地传递信息,金融交易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它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暂时分离或有条件的让渡,交易建立的基础是出资者对筹资者的信用和偿还能力以及对投资项目的收益性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因此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及其对称性就成为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原因和交易成本的主要来源[3]。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拥有的关于企业的信息要远远多于资金提供者,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反过来又增加了金融交易的成本。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需要组织、执行和监督交易,因此产生了高额的交易费用[8]。资金提供者所发生的评估费用和资本规模基本不相关,这意味着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成本对于小额融资(一般提供给小企业)比大额融资更多。相关的高额交易费用通常会通过增加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来补偿,实证研究也表明小企业确实比大企业平均承担的融资费用更高。[9]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在尚未取得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决定给小企业以信贷支持,就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也就是给经营失败的企业提供了信贷资金,或拒绝给有困难,但能成功的企业提供资金。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不按与银行的合约使用资金或者在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不偿还或延期偿还银行贷款。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银行只好采取信贷配给政策。因此信息成本和信息风险使得规模小的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2.现代金融中介的功能就是解决信息问题,但是在现代金融安排中,市场的力量无法促使资金配置到中小企业,因为金融中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贷款给中小企业风险大、成本高,盈利少。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向小企业放贷的运作费用较高,根据世界银行1978年在菲律宾的调查,大额贷款的运做费用约为贷款总额的0.3%-0.5%,而向小企业的贷款由于金额较小,管理费用高达2.6%-2.7%。从风险的角度来看,银行认为借钱给小企业风险大,小企业的不确定性及其高倒闭率,使得银行在向小企业借款时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只向倒闭或拖欠偿还本息可能性较小的企业放贷;保证在企业倒闭时能得到一定补偿才放贷,通过提高利率来提高资金回收率,这样降低了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也提高了贷款成本。金融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卖方市场,企业无法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银行,银行追求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对于风险大、收益小的小企业,银行实行的是“配给信贷”制度。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规模造成的融资障碍从本质来看是一种市场失灵,换句话来说,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市场以外的力量进行干预,这也是外部政策性融资能够对企业融资产生积极作用的重要理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