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昆山民营中小企业与台资企业配套协作现状的深入调查,运用规范研究和大量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昆山民营中小企业与台资配套的形成、特征、成因分析、作用与不足及其对策进行全方位研究,拟寻找出民营中小企业与台(外)资企业配套协作的最佳形式和效果。本调查报告对于加强两岸民营资本及其它各种资源的合作和联系,进一步做好对台经济工作,以及丰富和完善区域产业经济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学术价值。 1.昆山市民营企业和台资企业的基本状况 (1)昆山市民营企业 截止2002年底,昆山市实有民营企业共7674家,注册资本总额57.04亿元,从业人员8.69万人。主要特点如下: 起步晚,起点高,发展速度快。仅2001年至2002年两年时间,共新增民营企业4883家,新增注册资本44.36亿元,新增从业人员54247人。平均每天诞生7家民营企业。两年间新增企业数及注册资本大大超过前20年发展的总和。其中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61家,总共达9.6亿元;注册资本超过100万元的921家,总共达32.7亿元。 大批台(外)资企业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产品和先进管理,同时也带来了配套协作的机遇。众多民营企业由于与台(外)资企业配套协作,势必对自身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比如质量方面要求达到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价格方面要符合规模专业化经营生产的要求,以及要履行严格的交货期等,这就使许多民营企业一开始就确立了较高的生产定位。 区域广,层次多,专业性较强。目前,该市包括开发区和15个乡镇在内已建成28个民营工业园区,总面积达41平方公里。人区民营企业共计1561家,实际投资超过70亿元。其中,仅开发区内即有民营企业714家,注册资本近7亿元,民营经济呈现出以园区为载体的发展格局;在昆山民营企业中,既有诸如包装、印刷、原辅材料等简单加工业,又有较高层次的电子、车辆、设备等生产制造,已基本形成层次多、分工明显、专业性强的产业特色。 在外向带动下,昆山民营企业已走上了既切合本身实际,又适合外向配套的专业化发展路子。7674家企业,以轻工(占21.1%)、纺织(占18.7%)、机械(占15.49%)、化工(占11.29%)、建筑(占7.9%)、电子(占7%)、商贸服务(占9.4%)、冶金(占6%)、农副业(占3.2%)九大行业为支柱,日益凸显出配套性强、专业集聚明显的发展态势。(如图1)
图1 昆山民营企业产业结构 “富民强市”作用显著:一是增加了地方税收。2002年,全市民营企业共缴纳税金5.73亿元,比上年净增1.66亿元,增长41%,占全市入库税金的15.4%,已成为镇级财政的重要来源;二是扩大了就业空间。仅去年一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就达11282人,其中安置纯农户1265人。据调查: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中,60%是由民营企业吸纳的;三是加速了城市化步伐;各镇在建设民营工业园区的过程中,注重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统筹和整合城乡劳力、土地、设施等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水平,聚集了产业与人气,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四是促进了内外融合。在昆山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各地把做足、做活外向配套工作作为依托发挥本地外向优势的有效切入口。7000多家民营企业有500多家为台资(外资)企业配套,配套项目达800多个,配套对象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配套关系也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协作型;配套水平和层次也由简单加工向自主创新开发、生产制造方向发展,形成了内外相联、有机相融的良好局面。 弱点明显,问题突出,有待提升。与江苏全省民营企业一样,昆山市民营企业的弱点和问题:一是规模偏小,平均每户注册资本为70多万元,略低于苏州全市的平均线;二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具有市场知名商标和品牌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处于苏州县级市的中等水平;三是资金和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民营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133家上规模(年销售额1000万元)的企业中,90%以上缺乏资金,致使技改项目和开发项目难以实施。由于缺乏高级管理人才,许多企业仍未能摆脱家族式管理俗套,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2)昆山市台资企业 截止2002年底,昆山市共批准各类台资企业1494家,总投资金额978247万美元,合同台资金额903128万美元,实际到位台资金额456063万美元。台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为655万美元。台商投资方式以独资为主,占85.1%;投资产业以电子、纺织、轻工、机械为主,分别占28.6%、22.6%、19.9%、7.4%;其它涉及化工医药、房地产开发、建材、农副业、商贸咨询等。台湾“百大”民营企业中有15家在昆山投资兴办了350家企业;上市公司中有53家在昆山投资兴办了80家企业,分别占台资企业总数的3.4%、5.4%。目前已开业投产的700多家台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运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