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4)06-0005-05 一、引言 历经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贫困依旧在农村中大范围存在。早在1981年,农村人口就有28%处于绝对贫困之中,而城市人口的这一比例仅为0.3%。因此,对减轻贫困来说,农村经济增长很可能比总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20多年经济改革过程中,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被忽视、压制的状态。这一点从1978年到2003年中国城乡差距经历的阶段就可以看出来:1978-1983年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阶段,由于经济改革的直接对象是农村,因此这一时期农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变化不大,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28.8增至1984年的29.7;1984-1989年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和双轨制运行的阶段,该时期整体经济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个人收入水平提高不大,特别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基尼系数从1984年的29.7增至1989年的34.9;1990-1995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个人收入重新恢复增长,同时城乡不平等程度明显增加,基尼系数进一步扩大到1995年的38.8;1996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尽管中国的经济改革走了一条非均衡的路径,甚至个别阶段出现了广大农村农民的“增长的贫困现象”,但中国农民以其坚强的毅力和首创的精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有尊严的、甚至令世界称奇的生路:他们在自己村边开工厂,集体打入工业市场,催育出了一批批乡镇企业。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崛起构成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凭借着这些“破烂不堪”的乡镇企业,中国农民有机会迈向了市场经济。但正如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这些“非正规”的乡镇集体企业失败率极高,损失也往往十分惨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集体内部的团结程度不强,社区的凝聚力不高。从1984年起,中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重大调整,新的市场环境迫使农民们建立自己的社区集体企业,就地实现工业化,因而重塑农村社区纽带和强化社区凝聚力成为一些有远见的农民企业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其中一些后来成了市场改革的赢家。而在这些乡镇企业的带动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诞生了一大批明星村、亿元村、第一村、明星乡。虽然称谓不同,但他们都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农村市场化、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也向世人昭示了他们今天的财富和文明。在本文中,笔者以中国“第一村”为对象,尝试运用演化博弈模型研究集体主义理念与低成本扩张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第一村”成功的原因在于集体主义理念作用下的低成本发展模式,同时也试图证明出集体主义理念对低成本发展战略具有潜在的局限性,不能成为“第一村”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中国“第一村”的现状素描 具有“第一村”称号的乡村在全国有许多,本文将针对华西村、南街村、袁家村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华西村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乡,是江苏的“第一村”。总面积0.96平方公里,320户人家,1500多人。该村在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吴仁宝的带领下,经过30多年的奋斗,发展成为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农村社区。到2002年,华西村职工已达到1万人以上,销售收入6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美元。目前,华西村已经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八家集团公司,58个企业,集团固定资产近30亿元。他们不仅创造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村落物质文明,也建设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不仅有现代的理想追求,也有传统的文化沿承,连续十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成为“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华西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小农意识和产业单一的局限性,较早举起了发展乡村工业的旗帜。他们从小作坊起步,经过工厂、企业、公司、集团等几个阶段;从简单的农机修造到铝型材、铜型材、钢材、纺织、化工、电子等六大生产系列;从1960年代的几个小厂到1999年的江苏华西集团公司下设的13个分公司和40多个工厂企业;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到第三产业兴家。用华西人自己的话来说,华西家家都是富裕户。村民实现了“八有八不”(注:“八有”:小有教(从幼托到中学提供学费,考上大学给予鼓励),老有靠(男60、女55虚岁享有退休保养金,每月至少200元),房有包(民房由集体建筑),病有报(人人有定额医疗费,工伤全报),购有商(村中有商场),玩有场(各种娱乐场所),餐有供(有各类档次的餐厅),行有车(30%以上农民家庭有轿车); “八不”指:吃粮不用挑(集体送粮到户),吃水不用吊(村里有自来水厂),做饭不用草(家家装有管道煤气),便桶不用倒(户户有抽水马桶),洗澡不用烧(热水管道通到户),通讯不用跑(家家有电话),冷热不用愁(夏天空调,冬天暖气),雨天不用伞(村内有长廊环通)。)。 (二)南街村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位于豫中平原,是河南省的“第一村”。面积1.78平方公里,全村805户,3130人,与华西村相比,自然基础较差。但南街人却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一个穷困乡村发展成为一个“共产主义小社区”。到2002年,南街村集团总产值达到17.9亿元,销售收入达13亿元,实际入库税金达37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