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场新工业革命,即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笔者认为:在我国,对工业化而言,区别“新”“旧”的重要标志是增长方式和发动主体。 在增长方式方面,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方式要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优势的方式转变。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含量要高。科技含量高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根本前提。技术创新一方面要使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围绕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来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发动主体方面,以政府发动型的工业化要向以民间资本和市场力量推动为主的工业化转变。我国的传统工业化是政府发动型的工业化,民间力量和市场机制很弱小。新型工业化首先要改变动力机制,主要靠市场的力量和民间资本推动。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机制已逐步成为调节工业化的主导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化,民间资本在许多地方已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新型工业化需要民间资本和科技产业的结合。如果说国有企业是传统工业化的主体,民营科技企业则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 (一)新型工业化模式的划分 关于我国传统乡村工业化道路,乡镇企业发展的经典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等。那么,以民间资本推动、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有哪些模式呢?笔者认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可分为技术推动或“内生”主导型、市场拉动或“外引”主导型和资本推动或产业升级主导型三种。中关村模式是以技术驱动或“内生”为主的模式,其成功得益于雄厚的科教资源和“知本”优势;深圳模式是市场驱动或“外生”为主的模式,其成功在于它的移民文化和市场优势;温州模式是资本推动的产业升级主导型,其成功源于温州人具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和庞大的资本优势。 综合比较,三类模式在发动主体、领军人物、要素组合方式、主要技术路线、初始资本来源、政企关系、技术创新、创业文化和配套体系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三模式差别 标准 中关村 深圳 温州 驱动因素技术推动市场拉动资本和升级发动 发动主体 大学科研系统 大中企业界民营中小企业 领军人物 科学家企业家民营“老板” 要素组合知本+资本 市场+知本资本+技术 技术路线技-工-贸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贸-工-技 资本来源银行或单位 资本市场 民间资本积累 产业配套配套体系不全配套体系好配套体系较好 政企关系联系紧密扶持不干预联系不紧密 文化基础 校园(研发)文化 移民文化 创业文化 产权关系 “红帽子”问题产权较明晰产权明晰 发展趋势 知识资本化引进人才和资本资本知识化 创新模式 自主与模仿相结合的引进与消化相结合的市场推动的 内生型创新外生型创新 产品集成创新 在发动主体方面,如果把中关村称作科学家“下海”,是知识集聚资本,温州则是企业家(老板)“上山”,是资本集聚技术;深圳则是通过引进人才和资本来实现产业升级。如果说中关村是科学家主导型模式,温州则是企业家或民营企业家主导型模式。 在生成机制方面,中关村和温州都是以本地资源为依托, 中关村依托本地的科技资源,温州依托本地的产业资源;而深圳则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是“外引”为主导的模式。 在创业文化方面,中关村模式得益于雄厚的研发基础和校园文化,而深圳模式的成功在于它是移民城市和深厚的移民文化;温州模式在于温州人的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温州的创业文化受血缘、亲缘和地缘的影响,而中关村则主要受学缘、业缘关系的制约。 在产业方向方面,如果说中关村主要是高技术产业化,那么温州则是传统产业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温州创业者的原始积累是通过做贸易实现的,传统温州模式的特点是“专业市场+家庭工场”,所谓“小企业、大市场”,走的是一条从贸易到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在开放路径方面,三大模式在开放路径上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温州的开放主要是“走出去”,温州人四海为家,深圳则是“引进来”,既引进人才、技术,又引进产业;中关村既有“内生”也有“外引”。 在配套体系方面,温州通过自身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集群,建立起配套产业体系;深圳通过高技术企业引进,形成了很好的产业配套体系;中关村在这一方面则具有更多的自给自足的特色。 在产权关系方面,温州孕育着民间经济活力和草根精神,温州模式以发达的民营经济为土壤,民营经济在温州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85%以上,在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均占98%左右,温州的企业产权归属清晰;中关村模式以发达的国立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关村企业的产权归属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关村是自主与模仿相结合的“内生”型技术创新;深圳是引进与消化相结合“外生”型技术创新;温州则是市场推动的产品集成创新。温州的技术创新是从简单修理到粗糙模仿,再到精细模仿,再到模仿和少量创新,最后到模仿和创新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