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4)04-0098-04 我国私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壮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目前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据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私营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四项指标都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与1996年全国第一次基普资料相比,都有高速增长,其总体实力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有提高。到2001年末,我国私营企业单位数为132.3万家,从业人员3170.3万人,资本金14068亿元,全年营业收入31883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的43.7%、19.2%、10.3%、13.2%。私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私营企业从总体上看有较大的发展规模,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寿命短,有数据显示,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11~12岁,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40~42岁,世界1000强的平均寿命30岁,而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8岁,民营企业仅2.9岁。另一个是淘汰率高,私营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演义着“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许多企业迅速地崛起,但又迅速地衰落,从改革开放至今能存活下来的企业仅占总数的20-30%。其中的原因很多,专家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有的认为是广告惹的祸,有的把原因归咎于企业的某一次决策失误,有的从企业家能力上找根源等等。就个例来说,造成每个企业衰落的原因是不同的,但众多的私营企业都如昙花一现,不约而同地消亡,必定有其共同的根源。下面我们将运用两个系统基模,从战略的角度分析私营企业所处的困境和成长不足,从而导致了企业的短命和高淘汰率。 一、我国私营企业成长中的舍本逐末 (一)舍本逐末系统基模的基本原理。 舍本逐末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系统思考中一个重要的系统基模,它向人们展示的是:潜在的问题常在症状明显出现时才会引起注意,在通常的情况下,采用一些善意的、简单的、立即见效的方法解决,但问题的解决只是暂时的,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改变潜在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症状问题的恶化,使系统因此丧失解决潜在问题的能力。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舍本逐未系统结构 舍本逐末系统基模结构是由两个调节环路和一个增强环路组成。调节环路是指随着整个环路的流动,环路中各个因素可以无限减弱;增强环路是指随着整个环路的流动,环路中各个因素可以无限增强。在图中左边上面的调节环路代表立即、快速见效的症状解,当问题症状出现时,可以迅速地解决,但这只是暂时的;左边下面的调节环路代表根本的解决方式,但它存在时间上的滞延,其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出来,但它也是唯一持久见效的解决方式;右边的增强环路是由于采用症状解而带来的副作用,使得问题症状更加难以解决。其中箭头表示相邻两个方框内因素的关系,箭头旁边的“同”表示箭头尾部所指因素的增强会导致箭头头部所指因素增强,“反”则表示箭头尾部所指因素的增强会导致箭头头部所指因素减弱。舍本逐末结构就是因选择症状解而使根本解能力逐渐萎缩,导致对症状解更大的依赖。 (二)私营企业家族制管理受限分析。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虽有较大的发展规模,但就单个个体来说却很小,其抗风险能力很差,很难适应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的现代市场竞争环境。私营企业虽然迎来了第二次创业新时期,但仍存在着发展乏力、后劲不足的问题,许多曾盛极一时,风光无限的企业纷纷落马,销声匿迹。究其原因主要是落后的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即过去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私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在家族制管理模式下,实行高度的集权化管理,有利于降低内部成本,企业运作灵活,效率较高,决策迅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容易适应市场的变化,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但当企业资本积累逐步完成,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中的不足和外部环境限制的困扰,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步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在家族制管理模式缺乏来自内部和外部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越发展,独裁和集权化倾向越严重;企业观念落后,管理方式生硬;企业面临严峻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更高的需求。这些不足和缺陷,使企业无形中陷入舍本逐末的系统中难以自拔,从而引发各种管理问题,以至企业的“病态问题”,企业管理危机四伏,当这些症状问题显露时,企业就会基于以前成功的经验,加强家族制管理,即加强高度集权化管理,虽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管理症状问题一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只是暂时的。实行高度的集权化管理,在特定的情况下确实能够发挥优势,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集权使所有者掌握了企业的一切权利,决策的主观性强,对职员工作热情、积极性及才能的发挥都极为不利,同时,他们也因此被繁琐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而无暇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问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个根本的潜在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始终跳不出舍本逐末的困境,企业仍存在着极大的管理隐患,并开始不断地恶化,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