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党的先进性、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新民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2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从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两个先锋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如何理解党的先进性、阶级性和群众性的问题。从近两年笔者参加的中央党校进修部学员的讨论和部分学者的讨论来看,影响理解这一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党的群众性,在于吸收社会各方面优秀分子入党方面。归根结底,就是在今天的时代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论述:

      第一个层面,也是核心层面的问题,就是党的本质属性在于其阶级性,但党同时也是广大群众政治诉求的工具,这就内在地要求党有广泛的群众性。

      一些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阶级性,现在又强调群众性,是不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这是影响理解党的先进性、阶级性和群众性统一的主要问题。

      所谓政党观,就是人们对政党组织的看法,核心内容就是政党究竟是什么样的组织?即政党的属性问题。

      在西方有人认为政党是人们联合的团体,根据他们一致同意的某些特定原则,以其共同的努力,增进国家的利益;有人认为政党是由具有类似态度和利益的人组成的组织,目的是为了获取和维持对政府的合法控制;有的认为政党是选举的工具;有的认为政党是政治权力组织的机构,其特征是独占政治功能,稳定的结构,排他性的党员以及支配选举的能力等。从上述界定中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大多是从政党外在的直接的作用来看待政党,突出强调其社会工具性。因此,人们普遍承认,政党是公民政治诉求的工具,是公民政治参与、控制政府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突出强调政党的阶级性。“工人阶级只有从政治上组织成一个独立于一切其他政党并同一切其他政党相对立的党,才能取得胜利”。列宁进一步强化了马恩的思想,强调“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强调不能把党和阶级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党变成超阶级的和非阶级的政党。马克思、列宁如此突出地强调党的阶级属性,这一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保持自己阶级性才能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二是因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晚于资产阶级政党,工人阶级政党只有保持自己鲜明的阶级性和独立性才能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突出特点:第一,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虽然党在一定阶段出于策略的考虑可以与其他政党在某些问题上联合行动,但以不影响党的阶级性质为底线。第二,工人阶级组织为政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政权,因此共产党如同其他政党一样,本质上也是群众政治诉求的工具,只是工人阶级政治诉求的工具不是别的政党,而是共产党。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并没有排斥共产党的社会工具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与西方其他的政党观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政党的阶级属性方面,而共同点在于政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特定的社会工具性。从这两种含义上来看政党的属性,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政党都具有共同的功能,为什么政党政治的操作有某种共同的规律可循。

      由于马克思主义没有就政党的社会工具性做过专门论述,由于我们过去对政党作为群众的政治诉求工具也没有做过更多的研究,因此,无论是学者还是一般党员,一提到政党,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党的阶级属性,而忽略了同时存在的另一属性。

      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且执政长达50多年的历史条件下,党对于全社会的工具性作用,日益显露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崛起已经不是一种理论的预测,而是现实存在,群众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也是不争的事实。广大群众虽然有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但在特定社会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一个利益群体对社会资源占有量和占有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他群体反应,因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利益和意志需要诉求——主要是为了影响政府的政策,但群众的诉求需要经过一定的整合才能影响政府决策,而起整合作用的,就是政党。这种整合不是基于对某些阶层的排斥的整合,而是在政策层面上,在尊重各独立群体的利益基础上的多元整合,这就要求党把自己的工具性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并且,由于是多元整合,就不能不反映多元群体、多个阶层的利益。也就是说,执政党不仅仅是传统的特定阶层的工具,还是多元群体的群众的工具。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可以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现有的政党把自己的基础仅仅界定为特定阶层,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其他新兴的各阶层在经济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则必然有自己的政治诉求,必然寻求拥有自己的政治代表,构成多党并存的格局,否则就无以整合全社会的利益和意志。

      二是在一党执政的条件下,执政党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把不同的新兴阶层的代表纳入到政治体系中来,并将其优秀分子纳入到党内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既然长期掌握国家权力,而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那么党如果不成为全体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工具,就不能体现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党可以通过整合党内来自不同阶层的党员的意志,从而带动对全社会各阶层的整合。这在社会分化较为显著的情况下,是政党通常采用的方式。也就是说,政党的群众诉求的工具性作用,内在地要求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