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教育中的互动性特征

作 者:
杨杰 

作者简介:
杨杰(1966-),男,山东济南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博士,著有《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审美教育》等。 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原文出处:
阴山学刊

内容提要:

以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构成为逻辑起点,审视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的互动性特征,其具体表现为: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互动,包括主体与外界客体之间、主体与以自身为客体之间的互动;科学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教育的无目的性与以自身为目的的目的性之间的互动等。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4)05-0011-07

      本文拟以审美关系中的互动性特征为视角,揭示审美教育的自由本质。

      一

       审美关系是人类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对象性关系。

      所谓对象性关系,是指对象如何与人构成一种关系,即“对象是怎样变成人的对象”。

      客观世界是本原的、无限的、独立于人之外的永恒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无论主体将来的活动如何得以长足的发展,自然界在怎样大的程度上被“人化”,这种原本世界的优先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这时的物质自然界不是现实的客体。人的现实客体只能是人化的自然界,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存在;另一方面,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证明了人的本质力量,并在实践中使人的本质得以实现,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对象也对他说来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1](P78~79)

      对象性关系是在人类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不断建立和完善的人与现实的对象性关系上:一方面,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界和社会的面貌,其结果为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逐步发展——它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丰富、强化、提高着人自身的种种能力;并且,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不可分割、同步发展的,是同一创造性劳动过程在主体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双向建构”,“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2](P4)。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相互改造的前提,又表现为相互改造的结果,人类在将粗糙的客观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世界,正是在实践中,人的意识才得以产生、形成和逐步发展,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3](P95)

      人的主观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意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构是由人对现实的不同的对象性关系体系所决定的。

      关于人与现实的对象性关系的复杂性,马克思论述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特殊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4](P126)也就是说,客观对象与人构成某种对象性的关系,应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是对象的性质,一是“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人的本质力量只有当它对象化为自然时,才能确证这种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客观现实只有当它成为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存在时,才是被确证了的人的对象。对象对于主体和主体对于对象,都是它们各自特殊性质的互相肯定和印证,人与现实间的各种独特的对象性关系,都是由主客体各自的特殊性质交互决定的。

      马克思在论述人与现实的对象性关系的多样化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人对现实的三种基本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关系、伦理道德关系和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的特殊的本质力量与审美对象的特殊的本质相对应所形成的一种对象性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和谐自由的关系。

      审美活动是在人们摆脱直接实用功利的束缚,对审美对象采取审美观照态度的前提下产生的,是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心理活动,审美活动的结果是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既不是由生理感官和本能欲望而产生的快感,也不同于因伦理道德和理想追求的实现而产生的精神愉悦;既不是纯感性的,也不是纯理性的,是生理快感的升华和伦理快感的超越,是理性化了的感性和感性化了的理性。

      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既不同于认识情感,也与道德伦理情感相区别,是沟通二者的桥梁,它是基于人与现实建立起来的对象性关系中的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主动性和受动性的双重转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言以蔽之,审美教育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情感与意志、主体与客体互动建构,从而统一于一身的自由教育。自由,是审美教育的本质。

      二

       审美教育的自由本质首先表现为主动性与受动性的互动关系,并在互动建构中达到和谐统一,实现其自由本质。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既有主动性,又有被动性,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互动统一。以往,我们在讨论人的自由本性时,常常关注人的主动性一面,却忽视了人的受动性一面,殊不知受动性也是人的自由本性的规定性,它构成了人的自由本性的深层结构和必要因素。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存在物。”人的主动性是人的自由本性,人的受动性类似于动植物的特性,在形式上看似乎是不自由的、不自觉的。但从深层上讲,受动性对人来说,实质仍是人的一种自由本性。马克思说:“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观地活动,它所以能创造或假定对象,只是因为他本身是被对象设定的。”又说,“对人的现实性的占有,它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性的实现,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所以,“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动,是一种自我享受。”[4](P124)这就是说,受动性和主动性的辩证统一,才构成人的自由本质,离开任何一方,人的活动都是不自由的,从这个角度讲,受动性是人的自由本性的深层结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