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4)03-0004-10 一、化善为美:生活审美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可从两个层面把握。从根本方向上说,中国古典审美传统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天然的亲和性,它没有把审美理解为彼岸性的精神活动,而理解为一种人生之乐、世俗人情,正符合了审美的当下世俗感性特征。从具体层面上看,中国古典审美在自然审美、工艺审美、艺术审美和生活审美四方面均衡展开,均有深厚广博的传统,[1]需要我们系统挖掘和整理,可为当代审美事业提供切实参照。本文只就中国古典审美传统中生活审美一端略作梳理。 生活审美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生活审美指人类现实生活整体之审美功能,包括人生诸方面。准此,没有离开生活的审美,审美作为人的现实感性精神活动,它本身即是人生之一部分,人类所有审美活动均可归之于对自身现实生活之感性精神体验,均可归之于对生活的审美,即生活审美。狭义的生活审美则指人类审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对人类现实生活之一部分——人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经营、温暖人情的体验和享受,或曰人情之美。 美学的逻辑起点是人类审美活动之精神个性,其中自然就包括美善之别。但是,美学对人类现实审美活动的考察一旦深入,便会发现审美与人类其它现实生活的深刻内在联系,就会感受到美善,特别是生活审美与伦理之善的不解之缘。以个体成员间社会交际产生的相互心理依恋——人情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生活审美研究要想深入,美学家就需把刚刚才请出去的善——伦理之善再请回来,把伦理学作为生活审美研究的当然视野,生活审美之必要基础,对人类伦理行为、意识及其背后的社会性心理、情感生活之内在价值作深入考察。因此,道德实践与生活审美,美学与伦理学,美与善正当相携而行,共结善缘。伦理之善与生活审美有天然的血肉联系。伦理之善是生活审美的必要前提,是因;生活审美则是个体伦理实践所结之善果,是对这一善果的体验与享受。生活审美离伦理之善便为无根之苗,伦理之善作为精神生活离生活审美则又无所归依,索然无味。 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李泽厚提出要“以美储善”,都强调了人类审美与道德生活之内在联系。其实,美不当是伦理工具,而当是善之目的,是对伦理之善的转化与提升。伦理之善只有最后转化为社会个体成员间的相互同情、关爱和依恋,转化为人们自觉、充分地体验和享受人情之美的审美境界,才最终由不得不如此的外在实践行为转化为主体内在、自由的精神生活,由功利境界进入到超功利境界。因此,就生活审美而言,美善关系不当是“以美储善”,而当是化善为美。道德实践与生活审美当精诚合作,最终融美善为一,使之成为当代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他们实实在在的人生幸福感。 近代现西方优秀的思想家往往同时将人类道德生活与审美现象纳入到他们的文化视野,美学与伦理学是其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术传统应当能给当代中国美学家以深刻启示。 若论伦理与审美之密切关系,其实我们自身即有更典型、充分的思想资源、文化传统。中华古典文化历来以重伦理而著称,人伦关系、温暖人情、社会和谐历来为古人所重,并以之为幸福人生重要内容,此之谓“人伦之乐”。20世纪中国美学以西学东渐为背景,这一独特文化传统的内在价值无意中被美学家们遗忘了。 今天,艺术教育、自然审美以及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口号的工艺审美正成为当代大众审美生活和美学研究的热点,以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为基础,以社会成员相互同情、关爱、依恋之体验、享受为内容的生活审美则似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其实,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以现实利益交往为基础的社会交际始终是人类现实生活之最基本内容,个体与群体关系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基本问题之一,人我关系处理得成功与否切实地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古今同然。因此,自觉经营和谐社会关系,在社会成员相互同情、关爱中体验人间温情,是当代人创造精神幸福的重要内容。生活审美当是当代社会大众精神生活、审美形态的重要方面,离开温暖人情而言生活之美,当代审美将残缺不全、苍白之至,美学也将缺乏应有的现实感和精神深度。 当代中国正处于千古未有之变局——从传统的农业家族制社会向现代的工商城市式社会转型,原有的社会秩序崩溃,新的社会秩序正待建立。与之相适应,人们的内在精神秩序——价值观念、心理依托亦处于革故鼎新的巨变中。随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进程之发展,国民生活方式之急剧变迁将会引发普遍的秩序紊乱和心理失衡,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严重地影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幸福。于是,重建精神秩序,经营温暖人情,便成了当代中国观念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生活审美传统 中国古代有着久远深厚的生活审美传统。 其一,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中国人就制定出一套上自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国关系,下至百姓婚丧嫁娶的社会秩序规则——礼仪制度,它将国家政治制度与公民日常行为规范融于一体。这一制度最后发展为其简明的伦理形式观念体系——“忠、孝、节、义”,它足以规范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所有社会角色的行为。在古典时代,这套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详尽、绵密程度是举世闻名的,是一种发达的礼仪文化。 其二,中国人不只制定了一套极为发达的人际关系行为准则,还通过发达的国民教育教育体制、诗乐教化传统将这些制度规范成功地贯彻于国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套伦理规范确实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和践履,成为规范社会成员角色定位、调节社会成员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为古典等级社会秩序之超稳定延续做出巨大贡献,故而才成就为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