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4)04-0083-11 什么是美学?美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被讲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各种各样的美学原理中寻找答案。如果对近20余年出版的美学原理做一下纵览,我们会发现美学原理一般分为哪几部分,每一部分是如何被讲述的。如果大家一致的认为要讲述这几部分,这一部分要这样被讲述,那么我们便可以呈现美学原理的基本面貌。当然,由于美学一直以来带给人们诸多困惑,所以美学原理所呈现出的美学,并不一定就是美学该有的面貌,而只能是美学可能有的或目前有的面貌,美学应该讲述哪些问题?美学如何存在?对类似问题的探讨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笔者对1980年至20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了统计,共计241册,并分为四类,分别是标准型原理、新方法型原理、普及型原理和专题型原理。[1] 表一:各类美学原理著作数量年代变化表(单位:册)
①传统的具有较强体系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一般涉及美、美感、艺术、美育、部门美学等诸多问题。 ②运用新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原理著作。 ③以文集的形式,通俗的、深入浅出的谈论美学问题、体系性不强的美学原理著作。 ④专门谈论美学原理体系中的某个重要问题的著作。 如表一所示,中国学人倾向于以标准型的形式来研究美学,同时标准型原理也更容易呈现美学的基本面貌。所以笔者以127册标准型原理为参照系,尝试着说明美学在美学原理中是如何被讲述的。 如表二所示,标准型美学原理中,集中探讨的是五个问题:美学学科、美、美感、艺术和美育。对于“美学学科”的讲述,主要是反映原理著作对“美学是什么?”或“美学研究什么?”等问题的解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时也是原理著作正文中要讲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可算是对全书的简略介绍,所以本文不谈这一部分。讲述“美育”是许多原理著作的习惯,但美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教育学这一部门学中的美学,可归入部门美学,所以这里不讲美育。部门美学可算作美学与部门学的交叉学,不是美学原理的必有部分。“审美文化”讲述得比较少,故不做分析。 表二:标准型美学原理主要内容年代变化表
我们可以看到美学原理著作中被共同讲述的问题主要是三大部分:美、美感和艺术。下面看看这三部分是如何被讲述的。 一、关于“美”的讲述 表三:标准型美学原理中对于“美”的讲述
如表三所示,美学原理中关于“美”的内容的讲述主要集中在美的本质、美的存在领域、审美形态和形式美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的讲述率最高,讲述形式美的最少。 (一)美的本质 1.美的本质概说 20世纪西方分析美学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一个假问题消解了,并获得广泛响应。这一学术潮流在中国也相应的作出了回应。这主要表现在80年代后期开始的对美的本质问题的重新思考。具体来说是不以美的本质为逻辑起点,而以审美活动为逻辑起点;不说美的本质,而说审美的本质、审美对象的本质或审美活动的本质;或者通篇不提美的本质或提到了美的本质,又认为不可言说。虽然本质上这些原理还都是以一种心中有本质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的,但是字面上的改变,依然孕育着新思考的萌芽。 表四:“美的本质”研究的年代变化表
注:凡是既谈美的本质又谈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或审美的本质的,只归入“美的本质”这一栏,然后说明。 由表四可以看出,谈美的本质的美学原理著作占了绝对多数。但由表三的折线图可见,对美的本质的关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美的本质问题一般主要从两个角度得到说明,第一个角度是:美来源于劳动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强调美的本质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本质:劳动。第二个角度是:美是一种价值,审美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第二个角度也并不反对美与劳动和实践的关系,但是它更强调美对于人的意义。 2.美的本质研究的历史变化 1980~1985年这一阶段,克地、张松泉、杨辛、甘霖、赛风等都坚持第一个角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王朝闻、刘叔成对美的本质的理解综合了这两个角度,既承认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也认为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蔡仪提出了著名的“美是典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