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志荣,1961年生,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简称《观察》)虽然颇多牵强和庞杂,显得幼稚,但已经是一部系统的美学专著,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是《判断力批判》一书的先导,也是康德美学历程中的重要文献。《判断力批判》中很多精湛的思想,都是对《观察》的继承和发展,从中可见两者之间在思想渊源和逻辑上的一脉相承。博克对康德的影响,在前批判与批判时期是一贯的。当然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观察》多直观描述,更具趣味性;《判断力批判》则主要为其哲学体系服务,扬弃了早年的许多不成熟想法。《观察》中的一些被后期放弃了的思想,也有着独立的学术价值。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康德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与《判断力批判》两书,既是各自独立的,分别反映了康德前批判和批判时期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探索历程、思想特征和思想深度;又是一脉相承的,《判断力批判》中的许多思想乃是对《观察》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思想渊源和逻辑关系上有相通的一面。从前批判到批判时期,是康德美学思想日渐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不是截然断裂的。《观察》中不仅反映了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而且也是他《判断力批判》的重要思想渊源和基础,甚至对于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来说,都是重要的奠基作品。

      一

      康德1764年出版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一书,是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美学著作。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它不是美学著作。如福尔伦德《康德生平》一书认为:“不能按照题目的名称,说它是美学的文字。”(注:福尔伦德:《康德生平》,商章孙、罗章龙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6页。)古留加的《康德传》也认为它“不是用来讨论美学的。其中没有严格的推理的形式。所有的论述都是近似的、形象的、引人入胜的”(注: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1页。)。这是由于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逻辑论证方法不同,而且较多地牵涉到了伦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而不被看成是美学方面的著作。

      国内已故的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也曾含糊其辞地说:“(《观察》)内容是一系列的在美学、道德学、心理学区域内的极细微的考察,用了通俗易懂的、引人入胜的、有时具有风趣的文字泛论到民族性、人的性格、倾向、两性等等方面。”“康德尚无意在这篇文章里提供一个关于优美及壮美的科学的理论,只是把优美感和壮美感在心理学上区分开来。”(注: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也许基于类似的原因,认为康德的《观察》一书学术价值不高,且内容有些杂糅,许多美学史研究专著和康德研究专书,都极少提及《观察》一书。国内如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根本不提《观察》,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也只在无关紧要处偶尔提及。

      《观察》是不是美学著作的问题,涉及到康德在前批判时期有无美学著作和相对系统的美学思想的问题,也涉及到《观察》一书在康德美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前苏联美学家舍斯塔科夫对此的看法颇有启发性。他在《美学史纲》里认为:“康德对待美学问题的态度有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注:舍斯塔科夫:《美学史纲》,樊莘森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康德在这篇带有强烈的英国感觉论色彩的文章里,并未从根本上赋予美学问题以哲学的意义。他所以对美学问题感兴趣,多半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况且,当时康德对于从理论上研究美学的可能性问题持怀疑态度。”(注:舍斯塔科夫:《美学史纲》,樊莘森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223页。)

      康德在撰写《观察》一书时,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从心理学的层面上讨论审美问题,大都是对审美现象的感性描述,并且兼及伦理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时,康德不认为美学是一门可以成为哲学体系的科学,直到《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还批评“鲍姆嘉通想把审美的批判归结于理性原则之下,使审美问题的研究上升到科学的地位是徒劳无益的”(注: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当然后来康德在写《判断力批判》时纠正了这一看法。但尽管如此,康德前批判时期出版的《观察》一书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和深入浅出的描述,客观上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意义,而且是《判断力批判》一书的先导。

      虽然在今天看来,或则以《判断力批判》的思想高度和系统性来衡量,《观察》一书主要是些经验的描述和归纳,没有多少逻辑推理,不像《判断力批判》那样深刻和纯熟,其中不乏浅陋和牵强之处,难免会显得幼稚,甚至有些庞杂。如在《观察》中没有用批判时期的论证方法去讨论美感何以可能,而只是把它当成无需加以论证的经验事实加以评论,去研究人的心灵能力;在《观察》中更多地注重崇高与美的道德性质,更加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时常有将伦理与审美相混的现象,这是人们低评《观察》的原因之一,但也是《判断力批判》中“美是道德的象征”的源头所在。我们从《观察》中看出康德对主观人性的观察和解释,也看出了他对审美对象的观察和解释。这与康德批判时期从人的主观能力的角度去考察和解释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观察》确实是康德对审美问题探索历程中的重要文献。

      二

      我们只要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判断力批判》中的很多精湛的思想都是对《观察》一书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特别是经验论学者对《判断力批判》中美学思想的影响,是通过《观察》率先形成印象的。本来在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风格的提倡,从朗吉诺斯的《论崇高》开始,经法国新古典主义批评家布瓦洛的倡导而盛行,主要是侧重于对审美对象加以描述和分析的,而《观察》则开始重视人的社会生活,初步强调了人的主观性。

      我们通常说康德的哲学思想包括美学思想融合了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的思想。其中经验主义思想对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的影响,正是首先通过《观察》一书实现的。在批判时期,康德作为一个理性主义哲学的信徒,对于审美问题的研究如此感性,本身就是一种开拓性的尝试,这对于他在批判时期融合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早年的理性主义的影响在《观察》中也依稀可见,如他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考察优美感和崇高感,这虽然在博克的著作中也有影子,但主要还体现了他早年的理性主义训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