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21世纪中国美学学理构架的问题,首先碰到的是中国美学的问题。中国美学这个词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中国美学史,这是一个美学史的概念。二是指美学理论。但是这个美学理论跟外国的美学理论不一样。比如说,康德的美学,在康德的心目中,他的美学就是美学,不是德国的美学。但美学在某些中国人的心目中就不一样了,他的美学不是一般的美学,而是中国的美学。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即使是从策略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真正的美学是不分中西的。正如物理学、数学和化学都不分中西。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大概都没有这种说法。但内容肯定与研究者的文化背景有关。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取样就会有特殊性。但理论本身是带有普遍性的。所以,如果让我说美学理论,我说的肯定不是“中国美学”,而是美学。尽管我的取样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中国审美现象。我的观点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立足本土,吃透两头。也就是说,要在立足本土的前提下吃透中西两头。因为你的根基是在本土。即使你两头都吃,也还是本土吃得好,这基本上是肯定的。但一定是要两头都吃。因为我们希望美学成为科学,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就是说美学应该是单数的。我很清楚,这个观点一定会遭到反对。而且,我立刻想到了医学的中医和西医的分立问题。医学既然是复数的,美学为什么就不能成为复数的呢?我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反对的例证。但是,我想提醒人们注意一种相当普遍而又明显的事例,这就是,确实存在着有些疾病西医无法治疗,而中医却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传统的中医一般无法解决,西医却能较好地解决的情况。在我看来,这只能说明了医学理论本身的发展水平。真正的医学理论应该把西医和中医较好地整合起来。我相信,人类理性能够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地向前推进。我对这一点并不怀疑。所以我还是强烈地坚持单数的美学观,我认为,坚持这一点在全球化的今天尤为重要。 当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医学是为了处理生命活动的,美学主要还是要理解生命活动中的高级现象——精神活动的。问题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视野”是极其宽广的。其中包含着相当不同的界域。也就是说,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大系统”,一个“多体系统”。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在保持系统的完整性和其组分的个体性的同时,我们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述一个大系统的组合?”(注:欧阳莹之著:《复杂系统理论基础》序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了解这一点,特别有助于我们理解我们所提出的美学研究目标的难度。 接下来的问题是美学的“学理构架”。我很喜欢“学理”这个词。既然是一门“学”就要讲道理。不是“意见”而是“道理”。现在的情况是,美学中的意见太多(而且都是见仁见智的意见),而道理却不多,也就是说,能够讲出学理的并不多。“构架”的提法也很好。这种说法很有把美学当成建筑物(精神的建筑物)来对待的意思。把我们要发展和建设的美学当成一个理论的大厦来加以对待。这样的话,三个方面的问题就凸现了出来。这就是概念集合、框架结构和问题集合。简称概念(conception)、框架(frameworks)和问题(question)。也就是:建筑材料、结构布局和建筑功能。 建筑材料对于建筑有多重要我们都是非常清楚的。例如不仅影响建筑的外观,而且还要影响建筑的结构。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建筑材料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影响。但是,概念对于美学研究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却并不太清楚。在我看来这正是美学最大的悲哀,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不匹配。人类的精神活动没有紧紧地跟上物质生活迅猛的脚步。即使是对于搞美学理论的人来说,也往往是口头上认为重要,实际上认为不重要。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随便使用概念,特别是那些有问题的概念,不加考核,不加限定,不加预防,对于理论研究是很危险的。其后果是致命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没有界定范畴和一般概念,思考就像在真空中呼吸,是不可能的。”(注:转引自欧阳莹之著:《复杂系统理论基础》序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我认为,确定几个基本的概念对于美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些概念是:美学、审美、感受、审美现象、审美形态、审美规律、艺术、文化、专门化、表面、效果。我这里一共提出了八个概念。其中的核心概念是审美形态。如同在过去的美学中是“美”一样。在黑格尔、康德和席勒的美学中都是如此。这种转换是核心概念的转换。这里需要注意,尽管具体的审美形态如优美和悲剧属于十分不同的界域,但都是美学所要关心的。 审美现象本身就很复杂了,理解起来存在着很多困难。我对审美现象的表述是:审美现象,对事物的感受是也,即感受的对象就是审美对象。世界上一切可感受的对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审美对象。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何谓感受?比如说,我见到一个人,我觉得这个人气质高贵。或者我觉得这个人非常漂亮。我来到一个场合,当场见到一些人和物,其表现让我感到很亲切。这些都是感受。还有,有时我可能要使用一下某个人使用过的一个杯子,对于别的人来说,也许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这个人来说,可能会有一点儿障碍,因为我觉得他比较脏,其实在我内心里也是很清楚的,我并不在乎这个人是否讲卫生,但是,没有办法,我就是觉得这个人脏。所以,这里的脏的感觉也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是对一个人是否卫生的判断。总之,感受包括上述所说的各种情况。人类个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特点就是,我们倾向于亲近感受中那些让我们感到高兴和愉悦的部分,我们倾向于排斥感受中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高兴和不愉悦的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审美追求。这里有一点还需要稍微细致地加以分别,在我们平常所使用的“审美”一词当中,还包括着“审丑”以及大量中间地带情况的含义。也就是说,所谓审美其实就是审视一切。美是在审视一切的过程中才终于突显出来的。现在确实到了恢复美学(Aesthetics)这个词中所包含的古希腊的古老含义的时候了。感受即是审美,美学即是感受之学。美学一词是根据古希腊文中的一个应当译为“感受”的词语创造出来的,康德也是在“审美的”和“感受性”双重意义上使用Aesthetic一词的,(注:见邓晓芒译康德:《判断力批判》第37页注②,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所以,美学的准确的意思应当是感受学。在此意义上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审美学。(注:王世德在《影视审美学》一书26-27页上也论及此点,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