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的演化与发展

——实践美学:一段问题史

作 者:
章辉 

作者简介:
章辉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先回顾一下实践美学的问题史。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以文艺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6卷本《美学问题讨论集》告终。讨论中赞同蔡仪客观说和吕荧、高尔泰主观说的人相对较少,论争主要在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之间进行,但赞同客观社会派的人似乎更多。除了李泽厚外,洪毅然、马奇、刘纲纪、蒋孔阳、敏泽、周来祥等人是实践美学的主将,八十年代这些美学家从自己对《巴黎手稿》的理解出发发展了实践美学。查文献索引,整个八十年代涉及实践美学的论文为了0篇左右,批评质疑的为10篇左右,占整个论文数量的15%,绝大部分论文的内容为阐述实践美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和以实践美学观点解释审美现象。随着《巴黎手稿》讨论的深入,实践美学得到经典支持而迅速发展。从发表论文和编写的各类美学原理性教材的发行量进行数据分析,可以肯定实践美学是八十年代中国美学的主流学派。

      1988年刘晓波批评李泽厚的理性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倾向。90年代初开始,潘知常批评实践美学,并提出生命美学观。1993年陈炎发表论文《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重新评价刘李之争。文章发表后,上海市美学学会组织针对此文的专题研讨会,朱立元等人发表文章回应。1994年,杨春时发文指出实践美学缺陷,并提出超越美学的理论构想。朱立元、张玉能站在维护实践美学立场对杨文提出批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趋于深化。1994年,张弘就实践美学的本体论问题与朱立元展开争鸣,并提出存在论美学。1996年,中华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海南省社联和海南师范学院联合召开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学:发展与超越”学术研讨会,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代表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实践美学讨论中,大概形成坚守派、改造派和超越派三种意见。20世纪末,实践美学的坚守者张玉能和朱立元变成实践美学的改造者,但张的新实践美学思路仍未解决实践美学难题,朱则与后实践美学观趋向一致,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理论规定性的学术流派走向终结。

      从中西美学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实践美学不过是众多美学学说之一;从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来看,实践美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兴盛到衰落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站在新世纪之初回顾这段历史,在感慨系之的同时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任何一种理论学说都有其发生的社会历史缘由,都有其思想理论来源,都有特定的逻辑行程和阐释限度,这些构成了其理论的基本言说方式和深层结构。面对实践美学这一美学学说,我们也必须询问这样一些问题:实践美学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其代表人物如何形成了继承与发展的谱系?其理论核心是什么?其思想来源有哪些?作为美学理论,实践美学具有怎么样的价值取向和阐释的有效性?从前沿理论和其它参照系来看,实践美学有哪些缺陷?这些缺陷如何导致了其合法性的丧失?等等。也就是说,从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发展谱系、成败得失四个方面去把握,实践美学作为问题史所应有的内容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

      首先说历史背景。实践美学崛起于美学大讨论中,美学大讨论与苏联当时的美学论争有着惊人的相似,两国美学讨论在时间维度、理论向度上存在着同构和同步现象。但在我国批判唯心主义,论证马克思唯物主义合法性的时代背景中,苏联的社会说美学观更能得到认同,这派美学对我国的影响也最大,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与苏联的社会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除了外部影响,当时国内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美学本身独立于政治的逻辑;人民大众生活中出现的需要美学给予解答的审美现象;主流意识形态所确定的实践概念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主导地位等等均构成了实践美学缘起的独特背景。从美学本身的逻辑演进来看,实践美学建立在对前此几种美学观的批评基础之上。从逻辑和时序上看,讨论中出现的几种美学观的哲学基础是物质本体论(客观说)——意识本体论(主观说、主客观统一说)——历史(实践)本体论(客观社会说),恰好与西方哲学从古典到近现代(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早期马克思)的历史发展一致。相对而言,李泽厚是在本体论而非认识论层面解决美学问题,这使其赢得了更多的认同。

      其次看主要观点和发展谱系。从实践美学代表人物的美学观点看,其共同特点,一是以实践为哲学基础和美学的逻辑起点,提出美是自然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学命题,但对实践的基本含义存在不同看法。二是在主体实践与客观自然,真与善的对立统一中寻找美。三是把审美心理分解为几个因素,缺乏对审美活动整体的功能性把握。四是把美与实践的自由联系起来,对自由的理解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五是以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对应于美与美感,认为艺术美反映现实美。六是缺乏对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意义的论述,人生存的有限与无限这个永恒的美学难题被实践美学抹去。七是周来祥认为,美介于认识和实践之间,是科学理性和实践活动的中介,邓晓芒强调美是独立的情感领域,都从具有浓厚黑格尔主义痕迹的反映论美学回到康德。蒋孔阳综合了李泽厚,刘纲纪,朱光潜,周来祥等人,但理论更为繁杂和矛盾。张玉能继续发掘实践的审美本性,泛化实践,但实践美学的毛病仍然存在。朱立元力图把实践论沟通于存在论,倒向后实践美学一边。作为一个美学思潮和流派,在实践美学的发生发展历程中,许多学者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概而言之,李泽厚在五六十年代奠定了实践美学的基本原则,朱光潜对马克思实践观的不同理解开启了实践美学的另一维度。刘纲纪、周来祥发展了李泽厚的基本观点,使实践美学走向体系化。蒋孔阳综合了前人,成为实践美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邓晓芒试图提出不同的理解,但其结论并无新意。张玉能在实践美学面临挑战和颠覆时对其加以维护和发展,但其观点与传统实践美学相比并没有增加新的东西,可看做实践美学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