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的层次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苏君(1961-),女,浙江宁波人,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 中文系,浙江 绍兴 312000

原文出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审美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审美体验可以分为许多层次,层次越高,主观的成分就越大。按照由浅入深的精神活动进程,审美体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直接体验是审美体验的起点。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是对直接体验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04)03-0074-06

      对审美体验层次的不同划分

      对于审美体验的层次的划分,中西美学史上历来众说纷纭。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分为味象、观气和悟道这三个层次。味象是对客观事物外在感性形象的观审,这是审美体验的开端。观气是审美体验的核心。主体在观气层面体验的是万事万物的生机活力和深层生命内涵。悟道是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环节。在悟道这一层次,主体的心灵世界与感性经验世界融合为一体,达到了物我圆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历时性心理结构是在味象(象之美)、观气(气之审美)、悟道(道之审美)三个主要层面的互动与逐层深化中展开的,它标识着古代中国人的审美体验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同时,这一生成是随着生命体验的总体深化与提升得以展开的。[1]庄子把审美体验分为“惧”、“怠”、“惑”三个阶段或三种境界。金圣叹把创作审美体验的层次分为格物、忠恕、动心三层。宗白华把审美体验分为直观感像层、活跃生命层、最高灵境层三个层次。李泽厚提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三境界说。有的学者把审美体验过程分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和神志彻悟三个阶段。[2](P186)叶嘉莹提出“兴发感动”的三层次论。第一层次是“美感的感知”。这一层次对所叙景物情事多作“客观的描摹”,“属于官能的触引”。第二层次是“情意之感动”,“盖多属于主观之感情”,即所谓“情感的触动”。第三层次是“感发之意趣”,即“在官能的感知及情意的感动之外,更别具一种属于心灵上的触引感发的力量。”[3](P15)第三层次乃“终极层次”,它是人类审美体验中所能达到的一种与生命、历史和宇宙相关的最高感悟,可以称为高峰体验。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把审美经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审美注意与审美期望;高潮阶段(一):审美知觉与感性愉快、高潮阶段(二):审美认识与审美愉快;效果延续阶段:审美判断和审美欲望、审美趣味和情感生活。滕守尧所说的审美经验的初始阶段和高潮阶段其实就是审美体验的不同层次。但他把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分割开来。王一川在《审美体验论》一书中认为,在审美体验的结构中,有机地包含有三个基本层次:一是过去的历次经验的层次,称为历构层;二是现在的临景感受的层次,称为临构层;三是预构的未来感受的层次,称为预构层。瞬间审美体验是历构层、临构层、预构层三者的有机统一。王一川从时间形式着眼考察审美体验的发生结构,看似侧重于审美体验的时间流程,实际上是对审美体验的内容组成的分层描述。在他看来,审美体验的发生结构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线性延展,忽视了主体在当下体验中的心理感受的拓展、深化与流转。他的审美体验的层次说适用于对审美体验的结晶——静态的艺术文本的分析,而不适用于对审美体验的动态的心理活动过程的阐述。王一川说的历构层指的是当下体验与经验的关系,历构层是审美经验和非审美经验的综合体,而审美经验与审美体验是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划等号。经验是体验的基础,因此,历构层能作为审美体验的发生结构,但并不一定能成为审美体验的内在组成结构,因为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转化为体验。王一川所说的历构层和临构层还不是审美体验本身,它们只是审美体验的潜在可能性。

      上述对审美体验的层次的各种各样的划分法有的是从审美体验的历时性结构着眼的,有的则是从审美体验的共时性结构着手的。实际上审美体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历时性的体验结构,又有共时性的体验结构,审美体验的整个结构系统其实是历时性体验结构与共时性体验结构的有机统一体。应该说,审美体验的结构层次不是指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体验的内容构成,而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的体验内容由浅入深的展开方式。审美体验由浅入深的展开不是单向进行的,而是同时在历时性层面和共时性层面纵横交错地进行的。现代科学证明,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以结构方式存在着的,并且物质世界结构是多层次的。不管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不论是生命现象还是非生命现象都不例外。既然物质世界结构是多层次的,那么,精神世界的结构也不会只有一个层次,肯定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因为人类的精神活动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作为反映物的精神世界与作为被反映物的物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异质同构关系,物质世界结构的多层次性必然会反映到精神领域中来。审美体验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现象也应该有多种层次。正如有位学者所言:“美的体验是十分多种多样的和复杂的。美的体验从对被感知的东西轻微激动开始到对被见到的事物深刻地激动为止,经历着各种等级。”[4](P418)例如,保罗·克利的《人头》最初给人一种天真的快乐感,继而是一种缄默与引喻的复杂结合,最终则是对于有威胁性的世界的含糊且无言的反应。[5](P38)审美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随着观照、感受、认知、理解、领悟的交替进行和相互渗透,审美体验由表层到深层不断深化。审美体验过程中的静观状态只是在审美感知阶段表现明显些,当审美主体的体验逐渐深化时,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回忆、幻觉等审美心理功能彼此交融,相互渗透,弥漫于审美主体的整个心灵,此时,审美主体不可能继续处于不动声色的静观状态,而是会产生审美的动情状态,或喜或忧、或乐或怒,甚至会忘情得手舞足蹈。西方美学强调静观,要求主体在审美欣赏时凝神观照美的形式和美的形象。中国美学则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发现、选择和同构,强调审美体验是宇宙造化与主体心灵的融合,要求主体的审美体验能达到主客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南朝宗炳就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提出“澄怀味象”说,认为“澄怀味象”并非一次性静观,而是要经过“应目”、“会心”、“畅神”三个层次和境界。由此可见,中国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动态过程比西方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静观性更符合审美欣赏的实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