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申三百年祭》谈起 甲申之年,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起郭沫若在60年前所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的史论,同时也会想起毛泽东如何格外看重这篇史论,把它确定为当时延安整风学习文件——这段不寻常而又意义深远的历史。 1941年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本文以丰富的史料揭露了明末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朝廷腐败,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官逼民反,隶属于延安府辖区的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和领导农民起义,并在李岩的帮助下,使“农民起义走上了正规”,节节胜利,势如破竹,直打到北京城,推翻了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 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揽门生,开释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挟降官,搜刮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无事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只派了几千士兵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都屯积在京城里享乐。进京不久,李岩便被陷害。乃至清军入关,“自成亲自出征,仓惶而去,仓惶而败,仓惶而返”。不得不离开北京,一败再败,终于在湖北通山九宫山战死,时年39岁。“这无论怎样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悲剧的主人”。 此文于1944年3月在《新华日报》全文连载。此时正值伟大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毛泽东自然洞悉它的重大政治意义,立即批示在《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并加发了《编者按语》,同时把它作为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学习。4月12日,毛泽东在作《学习与时局》报告时,详细阐述了印发《甲申三百年祭》的意义:“我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第一次是在1927年上半年。那时北伐军占领了武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忘记了国民党将要袭击我们,结果犯了陈独秀路线的错误,使这次革命归于失败;第二次是在1930年,红军利用冯阎大战的条件打了一些胜仗,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损失。第三次是1931年,红军打破了第三次围剿,接着全国人民在日本进攻前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更严重的路线错误,使辛苦地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第四次是1938年,抗日战争打响了,统一战线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和陈独秀有某些相似的错误。这一次,又使得受这些同志错误思想影响最大的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损失”。然后,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以为戒。近日我们印发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复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若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的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为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见《毛泽东书信集》) “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这段话充分说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那种心境。就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呕心沥血,时刻防止出现失误,酿成悲剧。他一生自信无比,胆略过人。但他的自信和胆略是建立在对必然的认识上的,同时防止各种偶然性。他研究悲剧,正是为了吸取造成悲剧的教训,防止悲剧。为此,他不但研究李自成,而且研究《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朱元章传》、《东周列国志》、《战国策》、《六国论》、《过秦论》、《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明史》、《左传》、《元史纪事本末》、《论语》、《资治通鉴》、《楚辞》、《离骚》、《红与黑》、商纣王、屈原、曹操、秦始皇、朱元璋、李秀成、司马迁、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以及苏联、东欧、斯大林、赫鲁晓夫、哥穆尔卡……中外古今,几乎无不涉猎。就连吴承恩的《西游记》及其主人翁孙悟空也不放过。其数量是惊人的。 人们知道毛泽东读书的兴趣很浓,对许多书作过评点,对一些书如《水浒传》、《红楼梦》、《永昌演义》、《李自成》、以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特别钟情,有一种永远断不了的情结。但很少有人认识到毛泽东他是在从事研究一个大课题——悲剧。对于一切与革命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各类大大小小的悲剧,都逃不出他的视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毛泽东是悲剧大师,悲剧理论家。 从幼年研究到终生 毛泽东从幼年开始一直到他事业的极盛时期以至晚年,对悲剧的研究,从未间断。 在毛泽东的少年时期,李自成就是他崇拜的英雄人物之一。他在东山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假期去外婆家,买了一些“笔杆糖”,平分给了表兄弟们。分完后,最小的表弟吵着还要,毛泽东便对大家说:“农民领袖李自成起义,与昏庸官府作斗争,为的是使天下人均田均富。所以,我们兄弟之间也要按均田均富的原则来分糖,谁也不能多分”。1921年,毛泽东在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向同学们作《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演讲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的事迹,总结了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指出他们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先进阶级和政党的领导。1926年,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中国农民问题”时,介绍了李自成成功和失败的历程,肯定李自成是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但其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的举动,多为暴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一方面拒绝去上海党中央工作,一方面指出:“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据谭震林回忆)同年,他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特别强调了要同流寇主义作斗争。他说:“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冠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指出:“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只有彻底地克服了流寇主义,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利于长期支持的游击战争”。(《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在1938年关于保卫工作的一次谈话中又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上农民起义经验特别是悲剧的总结,使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