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744(2004)03-0056-04 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之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是与他的创新思想分不开的。毛泽东本人为我们树立了坚持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研究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把握其特征,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发扬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整个创新中贯穿哲学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是运动不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就没有穷尽的一天,这种认识的不断发展就表现为一种思想创新。毛泽东从年轻时代起就喜爱哲学,在多年的哲学研究中,积累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他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地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指出:“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5.)“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因而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的脑子是个加工厂。工厂设备要更新,我们的脑子也要更新”(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3.)。这也就是说世界每天都在变,我们的思想必须有所创新,才能跟上世界的发展变化。 毛泽东不仅深刻认识了创新的必要性,而且身体力行,在他的一生中都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以及社会革命论的一些基本原理,通过创新思维具体地展示出来。譬如,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以及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时,吸取了“阶级斗争”的思想,在切实研究中国实际的阶级斗争的基础上,主张“劳农主义”和“阶级专政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把它与武装斗争结合起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胜利,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毛泽东又在恩格斯、列宁的不平衡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发现了中国革命环境和条件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不平衡理论,并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创造了建立和壮大中国红色政权的奇迹。毛泽东还运用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来估计中国革命的形势,认为中国革命应该建立若干革命根据地,努力使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从而使红色政权在中国发展壮大。特别是,毛泽东正确处理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质,认为中国国内无民主,外不独立,无合法斗争的权利,也无大城市起义取得革命成功的条件,所以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走“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而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联系与发展观点,写了《论持久战》一文,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中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人心等方面的异同、优劣、变化和发展的趋势,指出抗日战争必然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人战略退却。(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6-170.)从而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领导中国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要性,并在创新实践中始终贯彻哲学的思维方式。他的这一哲学观,势必与教条主义者们和经验主义者们机械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观产生对立,发生冲突。毛泽东多次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僵化的思维方式。1930年,毛泽东针对党内主观主义的错误严肃地指出:如果以为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动脑筋,只要遵守既定的办法或者拿着书本上的知识照抄照搬,革命就可以取得胜利,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毛泽东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才能真正有所创新,才能真正领导中国革命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 二、重视调查研究对创新的基础性作用 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之上,是对已有事物的发展和重构。这就要求对已有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离开了调查研究,就容易离开实际,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甚至走向反面,变成谬误,造成巨大危害。重视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读无字之书”、“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精辟观点和“开座谈会”、“典型调查”、“解剖麻雀”等调查方法。这些思想在他的创新思想中也得到了鲜明体现,调查研究是毛泽东进行一切创新的基础。 革命理论的创造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对以往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批判继承了人类全部的思想成果,终于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他的一生中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他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资产阶级学者的论述以及帝国主义各国关于政治、经济、外交、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才写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论》等著名篇章。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调查研究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用毛泽东本人的话来说,他进行调查研究就是要了解中国的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的“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有其特殊性,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借鉴国外的现成经验。所以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进行大胆的创新,而这种创新是在认清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这就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中国革命也需要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4.)。毛泽东还认为,要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要有所创新,调查研究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一劳永逸的调查是没有的。他说:“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调查,然后才不断地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注: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只有把调查研究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才真正有所创新,中国的革命才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