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04)03-0026-07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如何领导人民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理论和实践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行了不懈的和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中国走上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道路作出了伟大贡献。研究他们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地分析和对待现阶段我国出现的贫富差距,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问题的初步探索 1.毛泽东对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率先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认识,主要有: (1)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农民几千年来都是分散的个体经济,这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使农民陷于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并且认为合作社是人民群众“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1](P931-932)。这就为我们党夺取政权后,如何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格外关注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富裕的问题。在他看来,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2](P179)。针对农业合作化初期正在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毛泽东认为实行合作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2](P187)“只要合作化了,全体农村人民会要一年一年地富裕起来”[2](P197)。这是毛泽东首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念。很明显,他把共同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目标,而合作社则是社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组织形式,认为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就可以消灭剥削制度,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提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证 毛泽东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他在探索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过程中,非常警惕两极分化现象。“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时刻向两极分化”[3](P206),“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够有力量保证贫农和中农的团结,因而也能够更有效地与农村的资本主义活动和贫富分化的现象作斗争。”[3](P217)他强调:“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2](P197)并认为“如果党不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农村中必然发展起来,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就会加强起来”[3](P451)。显然,毛泽东把两极分化看作是与共同富裕相对立的东西,要避免两极分化就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这样全国人民才能尽快地富裕起来,才能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也就是说,他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证。 (3)提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毛泽东看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工业化为基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指出,检验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主张及其实践效果的客观标准是,“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P1079)他认为,“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裕的”[4](P302)。这即是说,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5](P760),后来又加上了国防现代化。这表明,毛泽东已把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认定为社会主义建成的物质基础。他说:“必须懂得,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2](P462) 2.毛泽东在探索共同富裕问题上的重大失误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提出过许多光辉的思想,也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这些失误,是毛泽东和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又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的反映。 (1)没有始终坚持关于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的理论 毛泽东在理论上明确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认为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在实践中没有能够始终地贯彻他的理论,同时对于采用何种形式来发展生产力也并没有搞得很清楚。毛泽东为中国所设计的“四个现代化”这个总体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具体,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但他经常偏向于从政治上来考虑经济问题,在发展经济问题上总的思想倾向是急于求成、盲目求快,过于强调群众运动的力量而对客观经济规律重视不够。表现为在实践中不是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发展生产力,而是企图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来加速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1957年以后,毛泽东在所有制问题上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生产力基础和现实国情,过分强调所有制的作用,片面追求公与纯,设想通过“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就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6](P189)。并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极至。应该说,毛泽东强调公有制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是完全正确的,但他把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立足点主要放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上,而偏离了生产力这个根本,其结果,不仅现代化建设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果,无法达到共同富裕,反而严重束缚、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