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世友(1969-),男,重庆垫江人,涪陵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硕士。涪陵师范学院社科部,重庆涪陵 408003

原文出处: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严格要求自己,彰显自身先进性,为民办实事的奋斗历程的凝缩。全面准确地把握三代领导核心“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关系,对于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责任心,加强和改进党的各项工作,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提高,无疑都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4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4)04-0010-04

      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寻求“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道路,是近代以来数辈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具有相互连贯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特别是第二、三代领导核心不仅吸收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精髓,而且紧随人民利益发展变化的轨迹,不断赋予“为人民服务”思想以新的内涵,真正把“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到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全面准确地把握三代领导核心“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关系,对于长效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责任心,加强和改进党的各项工作,推动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及其阐述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他在江西瑞金时提出,只有把从生产劳动到柴米油盐和小孩上学这些小事做好,才能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其后,在陕甘宁边区时,他又提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2]1939年2月,毛泽东致信张闻天,第一次在我们党内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此后,毛泽东的这个提法日益明显。1942年,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是为着人民大众的。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又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对“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了深层次的阐述。首先,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定格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3],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优良作风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毛泽东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提到“唯一宗旨”的高度。他在阐述军队性质时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4]第三,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容,作了系统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6]到此,“为人民服务”思想体系已初步构建形成,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七大郑重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写进了党章。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有着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改造和借鉴成份,也有着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吸收成份。但更为突出的是,它首先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要求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它其次又是由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要求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一切文明成果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这同样要求我们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革命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革命事业就遭受挫折。

      二、邓小平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与新定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秉承第一代领导集体遗留的历史重任,十分严肃地指出:“能否为人民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他要求“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7]在充分认识形势的基础上,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精华,立足人民利益新实际,对“为人民服务”进行了重新定位。

      第一,关心人民生活,关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出发点的新认定。人民生活是邓小平在任何时候都关心的问题。1975年,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面对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毅然提出了“以三项指示为纲”,目的在于“把国民经济抓上去”,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轨道上来。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没有实质性的改善,邓小平提出,应该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8]1992年初,在国际共运遭受重大挫折之际,国内极左思潮再度泛起,有人想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取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南下巡视,告诫全党:“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同时指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始终围绕人民的利益,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着眼点的新认识。邓小平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曾经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9]他还告诫全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70年代中期,全国很多地区的部门派性猖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号召发动群众同坚持闹派性的人作坚决的斗争。同时指出,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也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