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经济建设布局思想

——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立旭(1954-),男,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原文出处:
延边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形成了关于经济建设布局的独特思想。这一思想包括两个思路:第一个是生产力布局思路。它包括三方面内容:1.生产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2.从宏观角度看生产力在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分配;3.生产力在大中小企业的分布。第二个是产业结构思路。它也包括三方面内容:1.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产业的关系及三者与其他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关系;2.从更深层次上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问题;3.每个产业内部高、中、低三个生产力层次的组合问题。生产力布局与产业结构是相互联系着的。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布局思想具有独特性。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352(2004)01-0004-06

      一、关于生产力布局思路

      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的分配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生产力落后,恰当地分配生产力,使之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分重要。

      首先需要处理好的是生产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毛泽东认为,中央无疑应当掌握全国主要的生产力,这是确立国有经济领导地位的保证,是巩固公有制经济制度的需要,也是由中央在统一计划前提下实施大的建设项目的需要。因此,应当巩固中央统一领导。但是,也要由地方适当掌握一定数量的生产力。生产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是一对矛盾。处理好这对矛盾,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果。处理这对矛盾的办法就是:“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1]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由中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我们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2]第二,鉴于苏联的教训。“我们不能象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来,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3]第三,也是从更深的层次上看,这样做是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辩证规律。一方面,中央若不掌握较多的生产力,没有中央主办的大的经济事业的发展,地方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全国性的先进生产力的支撑,分散的地方经济也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容易造成分散主义和无计划状况,全国经济就形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力量,就不能保证关系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最棕要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中央主办的经济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事业发展的协助。“就是中央直属的工业,也还是要靠地方协助。至于农业和商业,更需要依靠地方。”[4]“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5]因此,没有中央掌握较多的生产力,就没有地方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地方生产力的发展,中央生产力也不可能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中央生产力和地方生产力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处理好生产力在二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概括毛泽东处理这种分配关系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坚持中央掌握全国较多的生产力、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将生产力适当分配给地方,形成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局面。

      其次需要处理好的是生产力在全国的分配问题。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处理二者关系又涉及平衡布局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6]形成了70%对30%的比例,即“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7]这种布局状况是不合理的。为了实现生产力在全国的均衡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8]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从尽快发展生产力角度看,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无疑是正确的。因此,“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9]毛泽东估计,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短时期内打不起来,我国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在此情况下,“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10]只有“十分注重”[11]沿海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才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他算帐的结果是:沿海轻工业全部投产后,四年之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这样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12]可见,在平衡沿海和内地生产力布局和尽快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毛泽东更注重的是尽快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同时也考虑到了生产力在沿海和内地的平衡问题,一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使生产力在全国有一个比较均衡的布局结构。二是为了备战。但是如何实现这种合理的布局?毛泽东的思路是:第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13]第二,中央有意识地支持内地工业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14]第三,通过发展沿海生产力来带动内地生产力发展。“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15]这一思路的上述三方面内容是逐步实现的,而且处理好沿海生产力和内地生产力的布局问题,关键是认识二者的关系。片面发展沿海工业,没有内地工业的相应发展,全国生产力就不均衡,不利于总体生产力的发展。但实现沿海和内地生产力的均衡发展,又需要通过进一步利用沿海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沿海生产力来带动内地生产力发展。所以,如果真想发展内地工业以实现全国生产力布局均衡,“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16]

      最后需要处理好生产力在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布问题。“我们必须逐步地建设一批规模大的现代化的企业为骨干,”[17]这些大企业的发展,不仅起着加快全国生产力发展,加快国民经济积累的作用,而且还起着带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大企业“这个骨干就不能使我国在几十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18]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生产力在中小企业的分布。毛泽东认为,从数量上讲,“应当更多地建立中小企业”,[19]这就等于将生产力相应地分布于中小企业之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不仅使整个国家的整体生产力水平提高并均衡分布,而且使大企业生产力得以辐射和延伸,起着辅助、促进大企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这里还有一个质量和数量的关系问题。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大企业中蕴含的生产力,水平应当是全国最高的,即当时全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换言之,从数量上看,较少的大企业拥有较高的生产力,但就全国来说,生产力总和的大部分是分布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之中的。这些生产力较之大企业来说,是相对落后的。这就形成了一个质量和数量的关系。这种生产力分布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带有特殊性,即它们是在不同企业之间平行存在的关系。这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性,通过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出来。

      与生产力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分布问题相联系,还有一个生产力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布问题。大城市原有的经济发展条件优于中小城市,发展生产力和为国家创造财富的速度高于中小城市。而且,大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中小城市生产力的发展,能起到带动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柱作用。因此,将生产力较多地分布于大城市是对的,但是也要在中小城市分布相应的生产力,使之与大城市生产力发展配套。中小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既是大城市生产力发展、带动的结果,又反过来辅助、促进大城市生产力发展。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生产力在相互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全国比较完备的生产力布局体系。由这个体系作主干,形成了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生产力在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布问题与生产力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布问题,又不完全一致。通常来说,大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大城市,中小企业大多数分布在中小城市。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大企业可以建在大城市,也可以建在中小城市,而且大城市中也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大中小企业生产力分布与大中小城市生产力分布,实际上呈现一种纵横交错结合存在的情景。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考虑生产力布局问题,必须有全局观点并综合考虑生产力在大中小企业中分布与在大中小城市分布的关系,使之形成科学、高效的生产力布局体系。

相关文章: